半岛全媒体记者王丽平
“神舟”问天又出征。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点火升空,搭载神舟十三号飞船如利剑般刺破苍穹飞向太空,在中国航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凝聚了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梦想,其中就有来自青岛的科研力量,他们就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下称“中国电科22所”)。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启动,中国电科22所921团队随之成立。30年来,921团队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的初心和使命,圆满完成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10月16日再次完成神舟十三号载人航天发射保障任务。
1
凌晨气温0℃
返回时唱主角
10月16日0时23分,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看着神舟十三号顺利发射,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10月16日凌晨,中国电科22所高级工程师、22所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团队负责人宋磊,第一时间向半岛全媒体记者分享了他的心情。虽然已经多次参与神舟飞船发射保障任务,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宋磊依然激动不已。
正值10月中旬,大漠戈壁凌晨气温已经在0℃左右,宋磊和团队成员从10月15日一大早,就一直守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基地回收待命区,进行着一系列前期准备工作,整个过程他们精神高度集中、严阵以待。
宋磊介绍,此次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中,中国电科22所承担的任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发射阶段,飞船在上升段至准确入轨期间,一旦发生应急返回,布设于海上、陆上应急着陆区的搜索定向设备和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发现返回舱营救航天员。宋磊说,在此阶段希望他们的装备“备而不用,但必须常备不懈”,“因为这是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的最强保障”。
第二个阶段是六个月后,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完成所有在轨任务正常返回时,在东风主着陆场,中国电科22所研制的搜索定向装备就要唱主角,它们是名副其实的“千里眼”,能够在全天候、全天时条件下,快速捕获着陆返回舱,引导空中、地面力量迅速抵达着陆点进行处置。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随时应对航天员在轨运行时随时返回。”宋磊介绍道。
2
保障“连轴转”
假期守在战位
“今年是我国载人空间站建设元年,也是迄今为止22所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任务最重的一年。”宋磊告诉记者,这种高频次的载人航天发射与回收任务,对参与的技术人员也是挑战和考验。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之后团队经过短短几天休整,就立马进入到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任务中。”宋磊说,“在执行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任务时,我们已经知道10月中旬要进行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大家的心情可以说是既紧张又兴奋,航天任务多是对我们团队的考验,同时,航天任务多也是我们国家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体现。”
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任务之后不久,宋磊和团队就开始为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作准备,进行设备调试、维护,经常到野外、海上等搜救区域进行演练,“团队的许多成员,都是在战位上过的国庆假期。”
宋磊告诉记者,为保障搜救设备的性能,在发射前的几天时间里,团队成员会对每一台参试设备进行巡视检查,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仔细检查测试设备各项指标,保证设备能够在任务期间正常工作。
“中电科22所此次的参试装备数量、新研装备数量、保障点位数量均达到历史极值,并派出12人的保障团队,分布在各个搜救点,全天待命。”宋磊说,为确保任务顺利完成,中国电科22所应急保障演练工作早已提前完成,并拥有一套严格完备的应急方案预案,为航天员顺利着陆提供坚强保障。
3
三位一体搜救
被誉为“眼睛”
宋磊所在的921团队,是中国电科22所一个有着辉煌成就和光荣历史的团队。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载人航天工程启动,这个团队随之成立,自成立起便以工程代号“921”命名。
30年来,921团队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的初心和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
伴随着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断付出,中国电科22所在“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领域不断完成技术突破,先后研制出“天地通”短波通信系统,船载短波/超短波定向仪、机载定向仪、机载指挥平台和模拟双频信标机等返回搜救设备,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搜救手段,被誉为搜救飞船的“眼睛”,为载人航天工程作出重要贡献。
宋磊告诉记者,在去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路上,他给921团队第一代负责人打去电话,老人家已经80多岁仍然心系国家航天事业,有颇多关心和嘱托。从老一代航天人手中接过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宋磊和团队成员深感责任重大。“所以,我们要把这项事业继续发扬光大,将载人航天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航天梦作出自己的贡献。”宋磊说。
目前,921团队共有20人,年龄最小的23岁,年龄最大的47岁,团队比较年轻化。目前,已经建立起一张近、中、远程搭配,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络,确保航天员安全健康返回,走出一条具有我国自主特色的航天器着陆回收技术创新发展之路。
新闻推荐
日前,在本报与青岛市当代文化艺术中心联合举办的“人人都是艺术家——青岛书画名家公益大讲堂”首期讲座上,中国美术家协会...
青岛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青岛,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