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齐世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尚父于齐营丘。”“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与太公争国。”齐国都城营丘,今位于昌乐县营丘镇营丘村。清人叶圭绶认为:“莱为侯爵,律以周制侯封,已无都黄而边营丘之理。”也就是说,早期的东莱国和齐国并不交界,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因此这是西莱国与齐国第一次交锋。
齐国传至六世胡公静,为避西莱国侵扰,被迫迁都薄姑(今滨州)。公元前859年,七世献公率营丘人杀其兄胡公,再迁都至临淄,其后国势逐渐强大,齐国开始东征西莱。《管子》记载,齐桓公时期(前685-前643年)“伐谭莱而不有也,诸侯称仁焉。”后期加上鲁国参与,西莱国经常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如《春秋》鲁宣公七年(公元前602年),“夏,公会齐侯伐莱。秋,公至自伐莱。”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齐侯伐莱。”到了后期甚至需要贿赂齐国军队。鲁襄公二年(公元前576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这场战争的原因是“齐侯使诸姜,宗妇来送葬,召莱子,莱子不会,故晏弱城东阳以逼之。”到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齐灵公“灭莱,迁莱子于郳”,彻底解决了齐国西部的西莱国威胁。关于这场战事,《左传》记载的比较详细:“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甲寅,堙之环城,傅于堞。及杞桓公卒之月乙未,王湫帅师及正舆子、棠人军齐师,齐师大败之。丁未,入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正舆子、王湫奔莒,莒人杀之。四月,陈无宇献莱宗器于襄宫。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郳。高厚、崔杼定其田。”东阳在临朐县,属于齐国与西莱国的东边界;棠即棠邑,一说在今平度市唐田村,一说在鱼台县,以持前见者多。笔者以为,按西莱国败退的路线,鱼台县也是很有可能的,接近于西莱人最后被安置的郳。郳(ní),地方志一度以为是黄县归城,今经考古已知其误。郳即小邾娄,在今滕州市官桥镇,至今有前莱村、后莱村、东莱村,是西莱西迁的遗迹。
此后,东莱国与齐国有了边界,仍是姑尤河一线。晏弱之子晏婴所著《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齐国的疆域是“聊摄以东,姑尤以西”。杜预注《左传》云:“姑尤,齐东界也。”这一范围正是灭西莱后的齐国疆域范围。《晏子春秋》还记载:景公伐斄,胜之,问晏子曰:“吾欲赏于斄何如?”孙星衍注云:“斄,即莱也”。然其时西莱已灭,所以只能是东莱。且此“斄”与“莱伯做旅鼎”中的“莱”字形相近,应是指同一国家。在晏子的建议下,“破斄之臣,东邑之卒,皆有加利”。宋代淄博出土的《叔夷钟铭》中写道:“汝肇敏于戎功。余赐汝斄都□□,其县三百。余命汝司以郲,造铁徒四千,为汝敌寮。”后来,齐景公又赐给叔夷“车马戎兵,斄仆三百又五十家”,正是这次灭莱国,将士“加利”的佐证。其中提及的“斄都”应该就是黄县归城。
至公元前500年夏,齐景公与鲁定公会夹谷,时孔子相鲁。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裔夷之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命诸侯也。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于神为不祥,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此时孔子所称“裔夷之俘”,很可能是刚刚来自是东莱国的战俘,因为公元前567年的战俘,是不可能活到公元前500年仍有战斗力的了。因此分析东莱灭国当在此前不久。到公元前610年,齐景公死前,“立少子荼为太子,逐群公子,迁之莱”。景公死后,五公子出逃国外,莱人歌之曰:“景公死乎弗与埋,三军事乎弗与谋,师乎师乎,胡党之乎?”似乎只有边远的东莱才比较适合放逐贵族。
新闻推荐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山东平度八旬孤寡老人李树荣,土地被原村干部卖掉,没有低保,几近饿死。10日,平度市委宣传部回应称,老人的口粮地系自己转租给别人,政府已于上个月为...
平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平度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