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妇宣办
从教二十年来,张立新满怀做一个出色园丁的梦想,在小学教育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课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
倾注爱心,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张立新信奉“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开展了“雏鹰争章”和“1=45换书”活动,主动建立了班级博客,每周给学生一封信,以飞信的形式为每位家长发送家教资料,以小纸条的形式给学生写悄悄话,以学生喜爱的方式与学生每日课外一读,架起了家校有效沟通的桥梁;引领学生制定了班级宣言“努力争做最好的自己,携手共绘美好的未来”。不管什么类型的“问题学生”,她都会用智慧和爱心在无痕的教育中逐渐将其变得积极向上,从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
善于创新,让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她对新学科科学课教材进行大胆调换、加工处理,使之更趋科学。竭力搞教学研究,承担国家级实验课题“小学德育课堂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实验报告获国家“十一五”实验课题成果二等奖。在不断实践中,她探索出一套适合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现在“运用探究研讨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已在全市推广。
主动自制教学具,组织成立“科学实验材料流动超市”,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7名学生作品获全国特等奖。她还主编了《科学小百科》、《美丽的叶画》等校本课程,受到省市教科所专家的肯定。
张立新对教学精益求精,为了上好每一堂课,她常翻阅大量的资料,反复修改教案,精心设计教具,仔细推敲每一个细节,对着录音机练语言,对着镜子练表情,苛求每节课都具有科学与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也许正是因为她在课堂艺术上的不断追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优质课、说课比赛,均受到专家及同行的好评。其中《斜面》获全国说课一等奖。
乐于助人,让人格具有独特魅力。为了进一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张立新撰写了达16万字的写实性教育随笔《与爱同行》,在老师中广泛传阅。指导的多名教师在省市讲课比赛中获奖,并迅速成长为骨干教师,这一现象曾被誉为“特级教师效应”;她在教师培训、名师论坛等活动中多次做学术报告;还主动公开了自己的电子邮箱,并把电话作为热线,随时与全市教师进行交流、探讨。2009年,张立新参加了全国优秀中职毕业生报告会。
痴心追求,让理想获得一种永恒。多年来,张立新一直潜心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把教改实验当成一种乐趣,把教科研当成了事业的敲门砖。她坚持写教育日记和体会,其中所撰写的《小学生注意力缺陷的分析与矫正》等12篇教学论文分别在《教学与管理》、《山东教育》等刊物发表;30余篇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组织的评选中获奖,并参加了全国统一发行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的编写。
新闻推荐
“三天文化”:凝聚滨海文化名城气质品牌 ——— 代表谈做深“昨天文化”、做实“今天文化”、做活“明天文化”
本报记者 刘江雪在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中,杨军同志提出,要“加快推进滨海文化名城建设,坚持文化惠民、文化育心,做好‘三天文化\’,建设区域性海洋文化中心、滨海文化名城,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
莒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莒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