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伟
随着外出务工农民的增多,不少地方出现了“农民荒”。莒县刘官庄镇也存在这种现象,不同的是:该镇农田不仅没“瘦”,反而越种越“肥”。
他们有啥高招?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赶往刘官庄镇,打算来个刨根问底。原来,该镇农田有了专职植保队进行管理,实现了“庄稼防虫害,由合作社来管理”。
刘官庄镇有塑料制品企业300余家,青壮年多在镇上企业打工,农村劳动力缺乏。同时,该镇有耕地6万亩,是莒县整建制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
每年到庄稼需要喷药防虫害的季节,人工防治劳动效率低,为了不耽误打工,很多农民选择了放弃防治,一度造成农作物减产。
镇农技站站长张世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9年11月,他联合4人登记注册了“莒县世法植保专业合作社”,为农民专门提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所喷洒的农药由农民自购或合作社统一采购。
合作社本着保本经营的初衷,制定了优惠的收费标准:小麦除草8元/亩,苗期10元/亩,穗期15元/亩;玉米8—20元/亩。张世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合作社统一防治较单独防治少用药2.2次,节省农药费用15%,粮食作物增产5—10%,每亩可节支增收50元以上。
在劳动力金贵的刘官庄镇,这种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模式一开始就受到当地农民欢迎。大家亲切地称他们是庄稼的“家庭医生”。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这个合作社从最初的5名社员发展到如今的105名,日作业能力1800亩,业务范围扩大到刘官庄镇和周边乡镇的75个村。
2011年,省里出台相关奖励政策,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做大做强,莒县农业局对世法植保专业合作社等4家合作社组织进行了重点扶持。目前,全县已有各种规模的民间防治组织13家。
“俺办这个合作社不为挣钱,就是为了方便群众,让老百姓得实惠。如果指望着挣钱,这个事根本干不下去。”张世法如是说。
根据他的计划,合作社将提供从种到收全部管理的“保姆式”全程托管服务,“地里种啥,农民说了算。怎么种、怎么管、怎么收,合作社负责,简单地说就是‘你的农田,我来管\’。”
新闻推荐
张晓琼 赵春雷 朱艳 牛磊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价值理念等都已经和正在...
莒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莒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