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安丰平
调结构、扩规模、提质量、增效益,今年以来,东港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年”活动为抓手,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1—7月份,全区新发展蓝莓7100亩、茶园1.5万亩、核桃8126亩;落实浅海养殖1.3万亩,推广海水池塘微孔增氧新技术2300亩;新建标准化畜禽养殖场7处;17处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三品”认证、QS认证或地理标志认证,新增认证面积3000余亩,带动农产品出口增长27.9%。
四轮驱动
组织驱动。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负责人为组长,各镇街道、区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层层分解目标,严格责任落实。规划驱动。以培植城郊型、特色型、生态型农业为出发点,制定出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五年规划》,从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在发展布局上做出科学规划。
政策驱动。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奖励扶持政策。其中,蓝莓连片发展100亩以上的,区财政每年每亩补助300元,连补三年。茶园连片发展300亩以上的,在水利、林网、道路等方面进行无偿配套;达到500亩—1000亩的,区财政给予20万元配套奖励;达到1000亩以上的,给予50万元配套奖励;在千亩茶园片内新发展茶园,每亩给予200元奖励。核桃连片发展100亩以上的,区财政每亩补助500元。
机制驱动。把农业结构调整列入全区重点工程、项目,实行领导包保、一线调度、现场办公等措施,探索实施了“三个一”工作机制(一位区级领导包保、安排一名技术人员靠上服务、建设一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落实。
三大战略
实施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战略。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制定了日照绿茶无公害生产、畜禽养殖小区建设等多个标准规程,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和抵御风险能力,探索实施了“企业(合作社)+基地+标准化规程+农户”的农业标准化发展路子,对农业生产实行“七统一”管理,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争创山东省名牌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着力提高全区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产茶区”、“山东省名特优经济林蓝莓之乡”;27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有17处申报“三品”认证、QS认证或地理标志认证,新增认证面积3000余亩。
实施科技推广战略。一方面,按照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积极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升农业结构调整档次。先后引进新品种16个,其中13个成为全区主推品种。另一方面,以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为依托,狠抓基层农技站所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农业科技培训。今年以来,全区集中培训农技人员100名,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1000户。
实施典型带动战略。坚持言传身教、现身说法,做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引导支持农民加快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涌现出陈疃蓝莓、西湖镇竖旗岭大棚蔬菜基地、两城镇碧海康乐有机茶示范园、涛雒镇亚月千亩茶园、日照宜生牧业有限公司奶牛规范化养殖基地、日照开航水产有限公司、德佳牧业合作社等典型,有力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
三个机制
资金扶持机制。采取以奖代补、定额补助等方式,对新建果园、冬暖式大棚以及食用菌、蔬菜、蓝莓、核桃、茶园发展等达到一定规模以上的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同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每年对带动能力前10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分别给予5万元奖励。对获得“三品”认证,区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著名商标、名牌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称号的都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和扶持。
土地流转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的意见》,成立了区、镇两级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在农村设立了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积极开展资质审查、合同鉴证、纠纷调解等服务工作。同时狠抓业务指导,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区级土地流转信息库,及时提供土地流转信息,促进了农村土地的顺利流转、规范流转和依法流转。目前,全区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9万亩。
督查考核机制。将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标准化建设纳入各镇街道、有关部门绩效考核的内容,并成立了九个督导组,实行一月一调度、一月一通报,对各镇街道结构调整情况进行现场打分,结果计入年终绩效考核。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陈蕾 实习生 王季平)9月25日,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会见了来日照市参观考察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原会长陈昊苏一行。市委常委、秘书长王斌,副市长万同会见时在...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