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梅秀丽 通讯员 滕振华 王田)日前,司法部对岚山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给予总结推广。一时间,该区社区矫正品牌——— “新港之岸”引发业内人士热议。
岚山区司法局局长盛民说,“新港之岸”就是通过社区矫正的方式,使社区服刑人员科学定位人生坐标,重拾生活信心,鼓足风帆驶向幸福的彼岸。
盛民说,社区矫正,是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行刑方式,通过社区集中学习、改造等方式,对罪行较轻、社会危害性不大、确有悔改表现的服刑人员进行再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区服刑人员,犯过罪、失过足,重新步入社会轨道,社会偏见、人们的不认同等随之而来,给他们工作、生活等方面带来了种种不便,如何引导他们折翅不矢志、重获新生,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所面临的一道重要命题。
作为一项全新的探索尝试,岚山区克服种种困难,主动作为,从选择场所到明确矫正人员、内容再到确定模式,在摸索前行中,使一个颇具岚山特色的社区矫正品牌“新港之岸”应运而生。
全省首创社区矫正移动管理平台———投资50余万元,为全区社区服刑人员每人配备一部手机,对其实施24小时定时定位管理服务,将全区300余名社区服刑人员全部纳入这一系统管理,增强了矫正管理人与服刑人员之间的信息互动;
全省首创编写社区矫正教案——— 依据社区矫正工作特点,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的要求,投资10余万元,编制“新港之岸”社区矫正教案,为社区矫正工作搭建了可以参照实施的模式;
全国首创“新港之岸”社区矫正日照管理平台——— 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自主研发了“新港之岸”管理系统平台……
不止这些,岚山还将社区矫正工作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形成了司法、公安、检察多方联动的矫正合力,有效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这,在全省也是首创。
“新港之岸”,又是如何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管理服务的呢?
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其思想转化情况;开办学习园地,读书明志向;观看警示教育片,明辨是非;举办心理咨询专题现场会,打开心中的“藩篱”……
“将心比心,以心换心。”采访中,岚山区司法局副局长魏秀芬不止一次说到这8个字。魏秀芬说,为了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每接收一名服刑人员都要和其进行多次谈话,设身处地了解他们的家庭、生活等状况,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设计一套专门的矫正方案,并制作《社区服刑人员接受矫正记录本》,对他们每个月的活动情况进行记录、分析,以有的放矢做好矫正工作,使他们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社区矫正仅仅是手段,对解除矫正的人员进行长期跟踪帮扶,让这部分人真正回归社会,有活干、有饭吃,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才是矫正工作的终极目标。”
自2009年至今,岚山区先后有347名监外服刑人员接受了社区矫正,已有 165人成功解除矫正并实现了自主创业,无一例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期间犯罪事件发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 许静)日照市2011年度市长质量奖评选工作正在按计划进行之中。为确保市长质量奖的“含金量”和权威性,提高该奖项的引导示范性,评审办进一步优化完善了评审程序和计分规则,设否决项和加分...
日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日照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