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的省公务员考试刚刚结束,应届毕业生已经撤出了大学自习室。齐鲁晚报抽样调查显示,一些大学一个班级考研考公务员的人数占到百分之七八十,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似乎不着急找工作了。山东政法学院传媒学院院长蒋海升,将之称为“慢就业”。
“慢就业”到底是对未来职业道路的理性选择,还是“啃老族”的遮羞布呢?讨论应届毕业生是否应该“慢就业”,它的定义十分重要。譬如,有的人称毕业之后没有能力找到工作的学生叫做“慢就业”一族,就明显不太合适。
理想的“慢就业”应该是考生主动性的选择——在毕业之后并不急于就业,而是通过游学、支教、创业考察等慢慢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家庭条件允许,这倒也无可厚非,但很多“慢就业”者并非主动选择,而是迫于外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得不暂缓就业。
我认为后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慢就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遭遇现实困难的情况下,很多媒体和学者用“慢就业”一词来形容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不太合适,这会误导很多人。
况且,“慢就业”在当下并不是一个值得提倡的现象,如果家庭条件不好则更甚,一旦错过就业的最佳时机,自己失去应届毕业生的身份,既无法参加校招,在社招时又无相关工作经验,剩下的出路会越走越窄。当下“慢就业”者越来越多,这并非应届毕业生所愿,学校作为育人单位,一定要拿出有力的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就业。
譬如,学校应当提前开设就业指导类课程,并将此类课程贯穿大学教育始终,而非到毕业求职季象征性地开设。因为,此类课程尽早开设,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的职场竞争力。试想,就业指导老师如果能提前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缺乏的职场社交能力,则能有助于其尽早补短板,但若到求职季再开设此类课程,可能已经晚了。
很多学校可能是基于“避免让学生就业导向过重”这一理由,而在大一、大二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却忽视了校外严峻的就业形势,况且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挤占不了多少文化课的时间,还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实习、学习职场技能,利大于弊。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针对1973名高校在校生或毕业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1%的受访大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助,超过半数大受访大学生建议高校就业指导面向各年级开放。
此外,为了促进学生就业,高校也应该对本校专业进行动态的裁撤,一些专业类院校出于更名、升格等需求,有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往往在师资和硬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增设各类专业。譬如,我本科所在的某财经类院校居然增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与此类专业对口的岗位往往人才过剩,但此类专业一旦增设很难取消。久而久之,人才市场很难消化。
高校应该拿出勇气,通过提前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和建立动态专业裁撤机制,帮助学生避免被“慢就业”。
新闻推荐
山东人才新政助推动能转换 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综合资助5000万
4月27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省委、省政府《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意见》。记者了解到,针对创新团队和专业人才等,都将有奖励补贴,各地市还有具体细化的引才措施,如...
山东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东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