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华山北峰秋色正浓, 红叶正红,云海似仙境,云雾缭绕,壮观美丽。(东方IC)
司马迁写《史记》从黄帝着手开写,真不愧为伟大的史圣。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族后裔,尤其是史学界,一是很少提及黄帝的先祖,二是华族、华夏、中华民族为什么都离不开“华”?
从炎黄上追华胥氏,从父系追寻母系根脉,从“华”字入手,往更深处挖掘民族之根、文化之魂,守根卫魂,延续血脉。这既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世界地球村的华夏民族、炎黄子孙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奋进、努力拼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迫切需要。
■傅功振
中华民族的根
深扎在关中这块黄土地
西北者大关中,渭河流域、华山周边。“关中四塞”,即为:东——河南省灵宝县的函谷关、南——陕南丹凤县的武关、西——甘肃天水郡的陇关、北——宁夏固原东南萧关。故亦称中原,区域大概为陇东、关中、豫东和晋西南,这也是华夏民族主要诞生地。
从神话、传说和考古发掘看,关中是华夏民族与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这里有百万年前的蓝田猿人,有仰韶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有龙山文化的代表客省庄遗址。这里是我国最早的原始农业发祥地,出现了农耕、房屋建筑、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出自中国西部的炎帝和黄帝,是公认的“人文初祖”,黄帝的陵墓就在关中地区。中华文明的摇篮在黄河流域,而黄河文明的摇篮在渭河流域,即关中平原。关中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
史圣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中说:“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於东、南,收功实者常於西、北。故禹兴於西羌,汤起於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司马迁总结了汉代以前中国古代王朝兴衰更迭的规律,其后两千多年的历史更雄辩地证实了这一规律。特别是北宋末抗金名将李纲就宋高宗时“欲幸东南避敌”而极论其不可原因,更是对太史公的预言进行了验证与补充。他说:“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见《宋史》卷三百五十八《李纲列传》)。纵览古今,自周文王以西北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经千年,周秦汉隋唐,雄踞西北而怀柔天下,尤其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显示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辉煌。这里原因固然很多,“收功实者”的结果却不能不说是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中华民族这个根从一开始就是多民族的融合,尤其是渭河流域的多民族融合,更给这个根以无穷的养分。翻开史册,中华文明灿烂的成果,无不与西部地区的文化有着必然联系。炎黄二帝的发明创造,西周礼乐文化的制定,秦书同文车同轨,传承至今的郡县制,隋大律、大唐盛世——这些都是西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华夏文明。华夏民族从起步就是多个民族的共同体,华夏文化初创就是多元文化。
华胥牵涉到华夏、中华民族的命名。华胥是我国最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中杰出的部落女首领,是炎帝和黄帝的远祖、伏羲和女娲的母亲,华胥氏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是华夏子孙的繁衍之根。
考古发现,在陕西蓝田华胥镇及临潼骊山、华县少华山一带,发现旧石器遗址数十处之多,新石器遗址20多处,最有影响力的有蓝田公王岭一百多万年前类人猿活动的遗址、临潼姜寨及半坡遗址,华山脚下的渭河流域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老官台文化……这些证明,华山周边及华胥镇区是华族人群活动的重要区域。这里是华族人群繁衍生息的摇篮。《春秋世谱》中有“华胥生男名伏羲,生女名女娲,伏羲、女娲生少典,少典生炎、黄二帝”的记载。著名学者顾实《华夏考源》说:“胥,疋,雅,夏古今通,华胥即华夏也。上古知母不知父,伏羲之母曰华胥氏,而古人以用字无,华胥特为华夏,遂为华族之名”。当代文字专家曹定云先生特别指出,“華”字在西周的金文中是用作人名、地名和族徽。
华胥氏族群是华夏文化与文明的拓荒者、开垦者。有关华胥子女传说故事如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女娲抟土造人、伏羲女娲兄妹通婚延续人类,伏羲前八卦和黄帝梦游华胥国等,至今妇孺皆知;有关华胥子女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主要贡献更为后人赞颂不绝,如止群婚、立媒聘、制嫁娶;造网罟、狩渔猎、养畜牧;作笙簧、造文字、教稼穑——在距今约八千多年前,华胥和后裔女娲、伏羲及其炎黄二帝农耕始祖后稷等,率华夏族群从华山脚下、渭河流域遍及黄河流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中华民族与花
中华文明的造字,无论甲骨文或西周的金文,繁体“華”字都是一株花美、果繁、树大的象形字,花成了华民族的向往与崇拜,是生命与智慧之源。《尔雅·释草》里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树上之花称华,草上之花称荣。《诗》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桃为木本;《礼》云:“三月桐始华”,桐即梧桐树;《淮南子》更明指:“草木荣华,鸟兽卵胎”,生生不息也。正如《郭沫若全集·考古篇·释祖妣》说:“古人固不知有所谓雄雌蕊,然观花落蒂存,蒂熟而为果,果多硕大无朋,人畜多赖以为生。果复含子,子之一粒复化而为亿万无穷之子孙。所谓华华鄂不,所谓绵绵瓜瓞天下神奇更无过于此者矣。”崇拜花开花落,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就必然成为世界各民族中最具生存发展能力的民族。
中华民族与华山
华山有“华夏之根”之称。据地质科学工作者测定,华山花岗岩形成期距今约一万两千一百万年左右,华山山脉显然在人类诞生之前。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据著名学者章太炎和历代专家学者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名其国土曰华,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这一成果首先被孙中山所引用,创立“中华民国”;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仍没有取消“中华”二字,至今“中华民族”更成为世界华人最具骄傲的族名。
华山与渭河、黄河一起,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被称为“中国考古界拓荒者”的古史及考古学家徐旭生(1888年—1976年),在其著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论述:“华夏集团发祥于今陕西省的黄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经渐渐地顺着黄河两岸散布于中国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苏秉琦先生在《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中指出:关中东大门灵宝县庙底沟仰韶文化类型的分布中心在华山附近,这正和传说中华族的发生及其最初的形成阶段的活动和分布情形相像,庙底沟类型主要特征的花卉图案彩陶可能就是形成华族得名的由来。
华山其实是太华山与少华山的总称。华山雄奇险峻、华美毓秀,不仅华人与华山命名有关,而少华山周围有因华胥氏聚居和迁徙而留下的地名有华山、华池、华谷、华阳亭、华邑、华阴集、小华山、华墅、华里、华埠、华陂、华陵、华容、华坊、华塘铺、华坪等可为佐证。华山,更是我们先祖的信仰与标识。
华夏与中华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章太炎在《中华民国解》中认为“华夏”之称得自于秦岭、汉江;何光岳先生在《炎黄源流史》中说:华夏族之得名,乃由华胥氏及其嫡裔夏人所构成,历来对夏人研究得很多,并公认夏乃华夏人和其嫡裔汉人的祖先,却很少对华夏族的始祖母华胥氏进行研究。
“中华”一词最早见于魏晋时期。《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若使游步于中华。”这中华主要指曹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上古时期的“中国”,西周已有“中国”一词。“华”是指“华山”(或说是上古的华胥国)。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一文中说:“今之中华民族,即普遍俗称所谓汉族者”,它是“我中国主族,即所谓炎黄遗族。”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建立,提出了体现民族平等的“五族共和”的民族政策,认为各族在中国境内只要接受中国文化皆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中华民族”被扩大为全民族,中国人就又被称为“华人”。
中华民族是“花的传人”。从远古神话传说,尤其大量考古结论告诉我们,中华民族的起源是从花到华,从华山、华胥、华夏到中华,源于花,以华相承。中华民族至今不仅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而且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直认为是龙的传人,但从华夏儿女、中华民族角度说,我们应该是“花的传人”或“华的传人”。华胥在前,黄帝为后,华胥女娲为母系氏族社会,炎黄为父系氏族社会。特别是有花就有蒂,生殖崇拜,蒂衍生帝,才有黄帝,到后世帝王。黄帝为龙,黄色龙服,后世帝王专用,与布衣百姓无缘。“炎黄子孙”没错,“华的传人”更能说清中华民族的源根。(作者系陕西民协名誉主席、节庆文化促进会会长,省、市政府特聘非遗保护专家,民俗学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党丹刘毅)“我作为基层工作者,这几年感受最深的是群众到税务部门办事方便多了,好多涉税事项都可以在网上办理,让企业真正体会到了‘税企一家亲\’的温暖,尤其是国税部门落实‘三农\’税收优惠...
丹凤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丹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