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长贵希望大家都能倡导孝道
“洛邑倪氏全体同胞:倪氏家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研究决定,授予潘会玲‘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光荣称号!号召全族同胞向她学习,争做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好儿孙!”
这不是哪个机关单位的正规红头文件,而是洛南县麻坪镇倪姓大家族的表彰决定——近年来,这个拥有七百多口人的家族倡导孝道,蔚然成风。最近,倪家又推出了跨越3个年度的创建“和谐幸福之家”活动,引人注目。
八旬翁服毒自尽 痛感孝道缺失
75岁的倪长贵是洛南县麻坪镇栗峪口村人,从事教育工作40年,当过中学教师、小学校长和县教育督导。清乾隆年间,倪氏家族从山西迁至洛南,至今繁衍两个半世纪。在倪长贵的记忆中,过去,家族家风很正,每年都有多次聚会,尤其是清明时节,全族几百口人一同祭祖、议事,代代传承。
可惜,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倪家传了将近200年的家谱被一把火烧了。此后,虽说一大家人还常有往来,但却没了章法可依,显得很涣散。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倪长贵和家族里的几位老人一合计,重修家谱,召集族人重新祭祖,倪家似乎又有了往昔的风采,但倪长贵总觉得缺了点啥。
2009年3月,倪家一位亲戚的意外离世深深刺激了倪长贵。这位被称为“老哥”的老人,39岁成了鳏夫,把一双儿女拉扯成人,各自成家,老人却得不到赡养。一天,老人在家中照看烤烟炉子,火不知怎么灭了,儿媳见状就拿镰把打了老人三下。老人气得吃不下饭,竟被儿子说是装病,去医院打针,儿子却又说打针都不顶用了,花这钱干啥。倪长贵听了,也气得直骂。谁料想,有天晚上,年近八旬的老人服毒自尽了。
下葬那天,天降大雨。倪长贵写了首诗:“老兄卅九丧妻室,卌载持家劳碎心,天乃有情倾血泪,儿孙不孝痛煞人!”
700口人敬守孝道 从小培养孝敬心
倪长贵觉得,重振家风,当从敬守孝道开始。他记得,家族里曾有块特殊的“七亩地”,就是历史上有家不守孝道的子孙被“罚”,拿出这块地来赡养老人,全族共同监督。现在是新时代了,不兴这么做了,那就倡导新风,让正气激荡人心。
在倪长贵的倡议下,倪氏家族成立了“洛邑倪氏家族委员会”,把分散在洛南县多个乡镇6大片区域的倪氏族人聚在了一起,竟有近150户700多口人,各家推举德高望重的老人,又由老人们制定出家族敬守孝道的种种规范,明确倡导“守法遵章,构建和谐社会;知书达理,弘扬礼仪家风”,并印成书册,散发给各家各户,还有模有样地盖上了专门刻制的家族大印。
家族委员会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清明祭祖议程,鸣炮、献贡、化钱、奠酒、诵读祭文、宣读家规、培土植树,丝毫不马虎。倪长贵说,几百人一同纪念先祖,个个神情肃穆,连不懂事的小娃都庄重起来,这种从小耳濡目染的经历,是种在了心里,不会被磨灭的。
2008年,倪氏家族祭祖议程被列入洛南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写诗质问忤逆子 为何不及菊和羊
一年只有一次祭祖聚会,其他时间各忙各的,倪长贵觉得这样不行,他在倪氏家族委员会上提议,要表彰家族里的先进。2009年,委员会的“族长”们投票选出了倪家“忠孝两全的楷模”倪义宏——他从事教育工作40多年,桃李无数,对事业对家庭尽职尽责;又选出了“好媳妇”潘会玲——她17年照顾丈夫的爷爷,毫无怨言。
家族委员会为此发出两份表彰决定,号召全族同胞学习。倪长贵还专门给潘会玲的娘家发出一份“喜报”,打印成“红头文件”的样子,敲锣打鼓送上门去,称“会玲在娘家受到了家庭的良好教养,为倪家培养了一个好媳妇,是倪家的荣耀,更是潘家的光荣!倪氏全族深表感谢!”家族聚会时,潘会玲披红戴花,整个家族的人都深有感触。
倪长贵说,现实中有太多对老人不孝、不赡养的事情,令人气愤,也颇无奈,身为洛南县诗词楹联协会会长的他用创作诗歌的方式针砭时弊,在《问忤逆子》诗中写道:“菊英不落怜生母,跪乳羊羔敬老娘。试问忤逆不孝子,为何不及菊和羊!”
今年清明节后,倪氏家族委员会又推出一个跨越3年的评选表彰活动,还专门发了“文件”:从2011年开始,至2013年,家族将创建“和谐幸福之家”,2012年初评,2013年正式表彰,委员会监督落实。(西部网)
新闻推荐
新华社记者庞书纬这是一个尴尬的“新闻”,由此引发的强烈争议恰恰凸显了它的价值。这是一块巨大的“狗头金”,它所带来的讨论和反省显然超过了它的价值。“该不该上缴?”随着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族牧民...
洛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洛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