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闻 商洛市 安康市 汉中市 延安市 渭南市 咸阳市 宝鸡市 铜川市 西安市 榆林市
地方网 > 陕西 > 陕西新闻 > 正文

萋萋北海草杨军

来源:咸阳日报 2011-05-13 00:16   https://www.yybnet.net/

苏武纪念馆鸟瞰图

两千一百多年过去了,苏武早已不限阈于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了,而是泛化成了中华文明中一个无法抹去的文化符号。人们对他的拜祭,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中某种闪光基因的拜祭,是对一种民族品质的守望。也正因此,民族不绝,苏武不死。

2100多年过去了,苏武早已不限阈于一位具体的历史人物了,而是泛化成了中华文明中一个无法抹去的文化符号。人们对他的拜祭,实际上是对民族文化中某种闪光基因的拜祭,是对一种民族品质的守望。也正因此,民族不绝,苏武不死。

来到武功老县城(武功镇)北二里许的苏武陵园,我想到了以上的话。

略去后人修建的礼制建筑不说,苏武陵园的核心,自然是那背靠土原、面对漆水的一堆3米来高、青草覆盖的土冢。冢前,立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书的“汉典属国苏公墓”石碑。这,就是著名的苏武墓,一处张扬着爱国情怀与民族气节的所在,一处孕育了中华文明闪亮基因的所在。自公元前60年苏武归葬于此,千百年来,这里几经封修,香火不绝。

无论历史的风雨如何掀起时代更迭的浪潮,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尤其是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的时刻,他常常是民族意识的具象,是自强奋起的号角。这一点,从辛亥革命后传唱全国的《苏武牧羊词》;从抗日战争时期所立《建修苏武墓门楼碑记》中“民族气节尤应倡导,不谈和,不妥协,秣马厉兵,收复山河”的碑文里,都可以看出。

古柏森森、芳草萋萋。站在苏武墓前,我突然意识到,人们对历史时空距离的感知,往往具有一种错觉:一些年代很久远的人物与事件,我们有时会觉得很亲近;而一些并不久远的人物与事件,我们有时却觉得很疏远。我想,这也许与那段历史、与那些人物与事件的“文化”化程度有关吧,熟则近,疏则远。苏武忍辱负重、牧羊北海、不辱使命、不失气节的故事,是发生在公元前100年的事情,距今已经有漫长的21个世纪了,但谁会觉得他遥远呢?面对苏武墓,我没有一丝旷世的感觉。

是的,千百年来,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文化的符号,苏武长久地活在历史家的典籍里、文学家的诗文里、书画家的笔墨里、音乐家的旋律里、戏剧家的演出里、小学生的课本里、老百姓的记忆里。他并没有随着历史的车轮离我们渐行渐远,相反,随着一次次民族命运的跌宕起伏,他在民族文化中的形象却越来越丰满、越来越清晰。

因此,我没有必要再去赘述那些在墓前祭殿里展示着的生平与赞语,重复那些妇孺皆知的故事。我倒想把思绪抛向那遥远的北海——贝加尔湖,在广袤的荒野上,在漫天的风雪里,与他做跨世的心谈,看一看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何能耐得住如此的大苦、大难与大孤,把一个短暂的生命个体,升华为一种不死的文化符号。

“苏武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羁留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野幕夜孤眠。”《苏武牧羊词》里如此描述这个遗落海外的孤子。

凡能以血肉之躯,抗住生理与精神上的超常摧折的人,必有一种或明或暗的力量,在内心支撑着他。正如歌德所说:“人性拥有最佳的能力,随时可在失望时获得支持。”那么,到底是一股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支撑着他,让他抗拒住了诱人的劝降,忍受住了长达19年的、超越了一般人极限的、生理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呢?

是希望吗?我们知道,哪怕是最屑小的希望,都可以将坚固的黑暗劈出一丝缝隙,鼓舞一个深陷绝境、只剩下最后一丝气力的人,倔强地爬向那若有若无的光亮。流落海岛的鲁宾逊,就是靠着一丝生还的希望而熬出来的。如果身处死荒之地、茕茕孑立的苏武坚信他最终可以归汉,能够走出这冰雪与荒草的樊笼,这倒可以成为他饮雪吞毡、苦苦撑持的力量。但上天似乎在有意折磨他,连这一点力量都不曾给他。“羝乳,乃得归。”公羊产乳,这是匈奴单于放他归汉的条件,一个永远也无法实现的条件。因此,苏武的内心是非常清醒的,他知道北海离长安有多远,他知道回家的希望就像贝加尔湖上飘过的云,渺茫而无踪。

那么,是功名吗?建万世功、立千秋名的人生追求,确实成就过一个个的英雄。但失去了观众,功名的舞台上,还有演出的必要吗?羁留于荒无人烟、与世隔绝的贝加尔湖畔,终年形影相吊,他所承受的一切,是不会有人知道的。他日夜思念的祖国,连他身处何地、是生是死都不清楚,更不会知道他不辱使命、不失气节的壮举。他只能与天语、与草诉。更何况,已经有消息传来,当年派他出使匈奴的武帝,已经病逝于五柞宫中。新登基的昭帝,还会不会记起他这个孤悬海外的使臣?主不知,何有功?众不晓,哪来名?

还有亲情。绝望中,对亲人的思念同样是一种抗击寂寞、支撑生命的力量。我想,苏武在孤苦伶仃中一定怅望过南飞的雁阵,一定流淌过思念亲人的泪水。尽管这思念很煎熬,这泪水很凄苦,但毕竟也是极端孤寂中的一种慰藉。然而,降将李陵却给他带来了断肠的消息:父亲伏剑自刎,母亲已经病逝,兄弟蒙冤自杀,妻子改嫁他人,妹妹和女儿十多年杳无音讯……望穿双眼,盼来的是什么?是家破人亡!本来已经被孤寂折磨得不堪忍受的心灵,又被狠狠地抛向孤寂!就国家、就家庭,他都已经成为一个彻底的孤儿了。

希望、功名、亲情,所有能令他坚持的力量,似乎都被贝加尔湖上的寒风吹散了,唯一剩下的,是死一般的孤寂。时间似乎终止了,宇宙似乎冻结了,天地间,只剩下了他一个人。黑夜里,他点起篝火,映出的,只有他的身影;旷野里,他大声嘶喊,回应的,还是他的声音。

他无时无刻不被孤寂浸泡着,就像被贝加尔湖寒冷而死寂的湖水所淹没一样,沉闷得透不过气来、寒冷得透心彻骨。这种孤寂,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孤寂,是一种天地洪荒般的大孤寂。在这种大孤寂面前,死亡实在是一种幸福。

然而,在这种如煎如熬,已经没有了现实意义的生存中,他并没有选择死亡这种解脱方式。

就他的处境而言,活着,要比死去更需要力量与意志。

仰望陵园里的苏武塑像,我的目光久久停留在他手中的节杖上。19年间,这只节杖从没有离开过他的手,即使在孤夜独眠中。他就是拄着这只节杖,支撑住了羸弱的身躯,怒骂敌寇、傲立风雪的。历代的画家,在表现苏武形象的时候,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不会忽略这只节杖。

陡然间,我似乎在这与苏武如影随形的节杖上面,找到了支撑他生命的全部力量所在。

是的,虽然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功名,没有了亲情,困苦难当,寂寞难耐,生命的存在就如同贝加尔湖畔的一株萋草,已经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了。但手中那象征着国家的节杖还在,自从接过节杖的那一瞬间,生命已经不属于个体。

这实际上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当一切都失去了可能的时候,当活着只剩下了痛苦的时候,生命的存在,已经不是为了个体的存在,而是为了责任的存在。

这是因为,虽然他孤悬海外,独处荒野,但面对外族,他就是国家,他就是大汉,他身负着民族的荣辱。因此,决不可以死亡这种懦弱的方式,示弱于外;更不可以投降这种卑劣的方式,辱国于敌。活着,就是一个泱泱大国的气势,就是一尊外人不可小觑的巨碑!

生死面前,多少人因选择了生而落得一个苟且偷生的历史骂名。而苏武,却因选择了生而名垂千古。也正是这种选择,使本来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的生存,变为了一种伟大的、令人景仰的生存。他无须做任何事情,无须发任何壮语,这种无声无息的生存本身,就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也许上天真的被这种生命的顽强所感动,公元前81年,苏武传奇般地回到了长安。这一天,长安城内泪雨纷飞。夹道的人群,流淌着感动的泪水;紧握节杖的苏武,流淌着激动的泪水。

徜徉在静静的陵园里,我的耳中似乎也隐约传来了苍凉的哭声,那应该是苏武将节旄尽落的节杖郑重地交还到武帝陵前时的放声号啕。也许,只有这放声的号啕,才能够洗去他19年的孤寂凄凉,让他暂时忘却北海漫漫的长夜与无尽的严寒。

是的,忘却!此时,也只有忘却,才能让那颗饱受煎熬的心灵,得到些许的复原。这或许也是苏武经历了那么大的人生磨难,却没有留下任何亲笔记述的缘由吧。

走出墓园的时候,我想起了《汉书·苏武传》所载的李陵告别苏武时的话语:“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我相信李陵的话是发自肺腑的,但他可曾知道,历史最好的传承方式,并不是载之竹帛、画之丹青、刻之碑碣,而是化育成一种文化,融入到民族的血脉。这样,它就会随文化的延续而延续,随民族的繁衍而繁衍,永葆生命。

苏武就是这样。(D)(4)

2011年1月16日,咸阳

新闻推荐

上接版阿果安娜果汁咸阳利源肉类加工杨凌本香生猪生态

(上接A1版)阿果安娜果汁、咸阳利源肉类加工、杨凌本香生猪生态养殖、陕西天康大豆油脂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相继落户,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县办工业曾经让永寿无限风光,“一口铁锅办药厂”的故事至今让...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旧阎村传奇水木2013-01-29 09:48
评论:(萋萋北海草杨军)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