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杨继云
说到仪式化,大家可能感觉有些陌生,或者觉得离自己有些远。还记得刚刚过去的冬至吗?你是不是按照习俗吃饺子了?这些生活中的小事,也都是仪式化的一部分。
仪式化可大可小,大到国家阅兵仪式、宗教仪式等等,小到我们看到商场或饭店前员工整整齐齐地在领班带领下做操、喊口号。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冬至吃饺子是一种仪式化,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插艾叶吃粽子,元宵节赏花灯吃汤圆都是。
社会学将“仪式”定义为有规律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它的形式被赋予了象征含义。人们通过仪式,能丰富和扩展自我形象和自我认知,能从融合中(而不是对不快情绪的排斥中)得到安全感和稳定性,增强与他人的联系,通过仪式化行为表达精神层面或心理层面的需求。
一对人到中年的夫妻因为婚姻问题来我这里做咨询。咨询中我问丈夫有多久没有给妻子送过花。丈夫茫然地想不起来。妻子幽然地说还是孩子两岁时自己过生日丈夫送了花,现在孩子已经上大二了。我又问丈夫是否可以在一会离开咨询室后给妻子送一束花?妻子抢白说“算了,这么多年夫妻了,都一样。”但我分明看到在提议丈夫送花时妻子眼里闪过的惊喜和泪光,我知道妻子是怕丈夫拒绝而做出的防御。丈夫满口答应下来,说来就是解决问题的,听杨老师的建议。这对夫妻再来时,气氛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妻子脸上舒展了笑容,咨询时对丈夫的埋怨少了非常多,而丈夫看妻子的眼神更多了疼爱、理解和包容。
既然生活中处处都有仪式化,那么仪式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一是通过仪式获得的安全感让我们镇静和充满爱的力量。比如每天早起给自己一个微笑,开始新的一天;比如恋爱时彼此的呵护、信任,逛街时牵在一起的手都会更信赖对方;比如每天给家人一个深深的拥抱,传递亲子、夫妻间的温暖;比如每天坚持阅读或者跑步……二是见证了生命中的每一个值得珍惜的过程。我看过一篇微文,说特朗普最自豪的是在竞选总统期间没有耽误过一次孩子的家长会。参加孩子的出生、满月、入园、入学、婚礼等等这些构造生命过程的仪式,或者只是早上和孩子一起吃早餐,临睡前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这些从白天到夜晚的小插曲,都对孩子的成长有些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仪式中能够建立归属感,减少差异感。我们做团体心理辅导前一般都会进行“破冰游戏”,就是要打破人和人之间不熟悉、不信任的模式,包括老师在开学时的新班级学生自我介绍或者收心班会,都能有效地建立班级归属感和秩序感。
女儿因雾霾在家停课了三天,返校前一天给我提出想在家再住一晚,复课当天返校。我拒绝了,我告诉女儿这也是一种仪式化——头一天在学校晚自习,标志着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生活中充满着仪式化,运用得当,于个人能够净化灵魂,增强意志力,在人格塑造上也有极大的影响,于社会关系能够更加和谐和幸福。
杨继云:安康市人民医院心理门诊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人社部心理咨询师培训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动力沟通员,陕西省慈善协会心理援助中心安康分中心主任,安康义工联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共青团安康市委青春热线特聘心理咨询师。
新闻推荐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对喜鹊情有独钟,把它视作吉祥喜庆的鸟。“喜鹊喳喳,喜事到家”,只要听见喜鹊在房屋周围欢叫,便认为好运与福气降临,喜事将至。但是,对同为鸦科的乌鸦,人们却另眼相待,认为乌鸦是不祥之鸟...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