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税务局的业务变成数据搬到互联网,堵住了漏洞,防控了风险,以“数据管税”的方式,陕西省地方税务局让税收靠数据说话,去年全年查补税款36亿多元,利用互联网+让大数据成为税收的“真金白银”。
就在一个月前,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地税局办税服务厅刚上班,一位纳税人就迫不及待地走到办税窗口要求补税。
今年5月份这位纳税人所在的企业因扩大经营规模新增一块营业用地,由于财务人员政策理解和操作失误,没有及时申报土地使用税,企业办税员通过税企交付平台推送的自查自纠疑点任务,仔细核查确认了该扩建行为的涉税风险后,决定立即补缴税款。
大厅工作人员了解纳税人来意后,通过登录数据管税平台,发现该企业的涉税风险是从国土资源局采集第三方数据与系统后台数据自动匹配比对的运行结果直接推送纳税人自查自纠,在走完相关流程后,很快为企业办理了补税事宜。
为何纳税人能够事先知道自己所在企业的涉税风险,税务部门又能很快的办理相关补税事宜,这一切还要从陕西省地税局推行的“数据管税”说起。
早在2012年,陕西省地税局就已经着手开始推行数据管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面对纳税人特别是自然人数量不断增长,企业跨区域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加上“营改增”全面实行,原先“人盯户、票管税”的税收管理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地税管理工作。
数据管税的体系构成,是以建立大数据条件下的现代征管方式为内涵,利用以风险为导向的业务管理模式,采取数据管理为核心的管税手段,以数据管税平台为主,所有应用系统共同支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多部门数据共享,用数据分析,采取大数据抓取技术,合理管控税收风险。
从2013年开始,陕西省地税局开始搭建数据管税项目组,使用数据标准,建立“数据字典”,用标准加规则的方式,让数据形成统一链条。在数据采集方面,通过第三方数据交换,全省各地税部门采集66个部门共计约2.7亿条涉税信息,利用互联网抓取到0.57亿条涉税情报数据。省市两级的数据资源库可以双向传输,然后将所有的数据变成税务局工作人员看得懂的东西展现在电脑系统中,供税务局和纳税人使用。
此外,陕西省地税局实施的数据管税也推进了“放管服”改革,改变“人盯户、票管税”的传统征管方式,实行分类分级的风险管理模式,在依法取消和下放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将推送税收风险疑点作为深入服务的最佳方式,把税收征管的重点调整为事前加强纳税服务,事中事后强化风险管控。以数据共享推进办税便利化改革,切实解决纳税人办税多头跑,执法多头查,政策多口径的三多问题。
建立和完善大数据支撑下的税收风险特征库和分析识别指标模型,精准查找并应对风险疑点,对无风险的纳税人优化服务、对低风险的纳税人予以提醒、对高风险的纳税人实施重点监管。
“给我们企业的第一感觉就是降低了税收风险。”延长石油集团财务中心财务部经理杨建设说,原先都是税务局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后对企业进行整改或处罚,但现在实行数据管税后,事后处罚变成了事前提醒,企业收到推送的涉税风险后,可以自查自纠,让企业避免处罚,这就是数据管税给企业带来的真金白银。陕西建工集团财务部部长袁永超认为,“数据管税”这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通过数据监控给企业推送风险疑点,提高了企业的纳税遵从度,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信誉。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7年6月30日,陕西省地税局通过数据管税,累计推送纳税服务部门低风险提醒2.55万户,推送各市县局评估应对9.28万户,评估入库税款21.58亿元;对113户大企业进行了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疑点485个,入库税款5.08亿元;对1546户高风险企业实施了税务稽查,稽查入库税款9.93亿元。半年来,通过强化税收风险管理,共查补入库税款36.59亿元,有力促进了税收收入完成。目前,陕西省地税局的数据管税工作已经走在了全国税务系统前列,创造了“陕西地税经验”,这一做法正在被移植、复制、推广到全国多个省市税务部门。
本报记者白圩珑户小红
新闻推荐
今年哪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最美?不仅仅美在颜值,更美在内涵!不妨看看下面这两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北京林业大学(图①)录取通知书的主图案是从校徽中提取的三角形元素来表现山、水、木、人的抽象图形,山...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