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票
○张友直文/图
布票是上世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买布料的凭证,也是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作为一种实际的有价证券,布票使用跨度达40多年,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却成为那个时代难以忘记的记忆。
在周至老家,笔者见到了一张1982年的陕西布票,规格为长方形,长约6厘米、宽约2厘米,票面设计简约大方,淡蓝色的图案背景,配以文字标识。在票面最上方,为“陕西省布票”五个字样,寓意着该布票仅在陕西省范围使用。中间为最醒目的大号字体“贰市尺”(市尺为市制长度的主单位,1米=1公尺=3市尺,1市尺=33.33厘米=10寸),标明布票的面值,旁边有陕西省商业局的公章。在票面的最左边,为付券,在购买布料的时候,售货员才将其撕下,否则将作废。
回顾历史,布票是上世纪50年代社会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在上世纪票证时代,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按计划供应,开始发行布票,是我国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由各省商业部门印发。布票的单位一般有:1寸、2寸、半尺、1尺、2尺、5尺、10尺等。布票是购物的凭证,其本身不含价值,不许买卖流通。除普通布票外,还有军用布票、特种布票、化纤布票、辅助布票、临时布票、鞋面布票等。除“军用布票”由国家商业部发行以外,各地布票均由各省市自治区商业厅(局)分年发行,没有全国通用布票。跨地购买时,需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
“无粮票没饭吃、无布票没衣穿”,在那个物资匮乏、凭票购买物资的票证年代,布票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其重要性是非同小可的。据村里老人们回忆,那时候,村里人到县城的国营供销社购买布料,必须凭布票,需人民币加票证才行,缺一不可。许多农村人家里人口多、负担重,布票不够用,还需找熟悉的村民私下倒换一些。记得母亲生前给我们说过,农闲到镇上的供销社想购买些布料,回来给全家缝衣服,但手里的布票数量太少,只能买一点。缝一件衣服,大的穿了再给小的穿,烂了再缝补一下,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样的情况,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农村老人,都记忆犹新。
那时候,农村经济条件差,许多老太太为节约布票,防止儿子和媳妇乱买布料,经常将家里的布票严格控制在自己手中。听老人们说,邻村有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好不容易攒了些布票,拿到镇上供销社去买布料,营业员一看票面时间,说:“布票已经过期,用不成了。”可怜的老太太,听说自己辛苦积攒的布票竟然用不成了,当即失声痛哭,旁人劝了半天才回去。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轻纺工业的迅速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商品成衣业逐渐时兴起来,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布票也随之取消。这些年,具有一定欣赏和收藏价值的布票,也逐渐引起了文化收藏者的关注和喜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秦华实习生刘霖凯)近日,省民政厅印发《陕西省民政厅省级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陕西省民政厅彩票公益金...
陕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陕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