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名雪在为作品上色。□本报记者栗晟皓
日照农民画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色彩鲜艳构图饱满风格独特。日照与上海金山县、陕西户县并称为“中国三大农民画之乡”。日照农民画作者在农事劳作、民风民俗以及日常生活中,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情沉积,产生对美好生活理想和希望,利用画笔展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于勤劳,歌颂劳动人民的力量与智慧。作品无论是春耕秋收、打井修渠或是养鸡、养鸭、采桑、捕鱼,都倾注着作者对现实生活、对劳动、对土地、对未来的情感与美好憧憬。9月19日,记者对日照市农民画画家厉名雪进行了专访。
今年64岁的厉名雪,在青年时期与农民画结缘。“我从接触农民画到现在有快50个年头了,画的多是民俗记忆类,创作灵感来源于现实生活。”厉名雪告诉记者。1975年,日照县举办农民画培训班,要求每个大队派出一名人员参加学习。厉名雪积极报名,成为当时第一批农民画作家,从此与农民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日照农民画登上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让我感到非常惊喜!我画这幅图的初衷,就是想把民间的重大节日以农民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厉名雪向记者介绍。
多年的农村生活,为厉名雪的美术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在今年上合峰会上,厉明雪创作的《日照民俗图之龙舟图》被灯光焰火艺术表演总导演张艺谋选中,作为大型背景图用在了《齐风鲁韵》中。多年来,他的作品在国家、省、市级比赛中获奖近百次,作品《杂货摊》被中国民间博物馆收藏;他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农民书画家”“十优书画家”“山东省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
“农民画在绘画中不讲究比例和透视,就是随心所欲,喜欢怎么画就怎么画,喜欢什么颜色就上什么颜色。色泽鲜艳、构图饱满、用色大胆,主观性强。”厉名雪介绍,“我从1985年开始,花费24年时间创作《山会图》。只要过去农村大集上有的,我这画里都有。我当初就想画一幅农村百科全书,把农村的记忆全部用画笔记录下来。”厉名雪指着墙角上一幅两米多高的画卷告诉记者。
随着画卷徐徐展开,记者看到225cm高、235cm宽的画面上密密麻麻地画满了形态各异的人物和琳琅满目的物件。打铁匠、剃头匠、耍杂技各色人等,粮食、山果、海货、布匹、杂货等各类商品应有尽有……整个画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俨然是一幅日照版的“清明上河图”。
“这幅画上有两千多个人,物件上万件。但是人物属于陪衬,我主要画的是农村的记忆。现在有很多东西已经消失了,但是在这幅画中还保留得非常完整。”厉名雪说。
1985年,从事农民画创作10余年的厉名雪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画风。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启发,厉名雪想到创作一幅农村山会的场景图,来留住乡村的记忆。由于白天要工作,他只能利用闲暇的零碎时间进行创作。逢集,他就在集市上进行观察,随手就把灵感记下来,回到家后来不及当场画下来,他就在画的一边画个草图,等到有时间了再重新画到画中。到2009年,历时14年的绘画终于完成。由于篇幅太大、人物太过密集,在统计绘画的人数的时候,用数数的方法容易遗漏。于是,厉名雪把画展开,在每一个人头上放一颗玉米粒,最后把玉米统一收起来,才把人数统计清楚。在创作到一半的时候就有人出高价打算购买此画。但被厉名雪婉言谢绝了。“我画画不是为了赚钱,这是一门艺术,如果内心不纯净,就画不出好的作品了。”厉名雪说。直到如今,这幅《山会图》仍然在他家中保存。
近年来,厉名雪和他的农民画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2013年,作品《过门笺艺人》在联合国总部展出,并在美国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上长时间滚动展播。2014年,代表中国农民画画家,参加由原文化部组织的“欢乐春节”赴埃及开罗的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参与哈萨克斯坦的阿斯塔纳世博会山东展馆农民画的大屏设计工作,以农民画为主题的丝巾被作为馈赠外宾的礼品。
“农民画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只要还能拿得动画笔,我就会一直画下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去关注、学习和传承这一门手艺。”厉名雪深情地说。
新闻推荐
“打官司就是打证据,打证据就是打鉴定。”老百姓对司法鉴定的通俗理解,也侧面说明了司法鉴定对于诉讼活动的重要性。近日西...
陕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陕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