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不顺 挣得太少
家庭不顺 父女不和
运势不顺 背锅罚跪
爱情不顺 女儿搅和
身体不顺 痔疮犯了
>>追剧小科普
■陕普:以陕西口音的普通话替代标准普通话台词,一张嘴就有那味。
歪=厉害
碎松=小东西
瓷锤=傻傻的
哈人=坏人
哈好=好歹
……
如果要选一个最佳陕西代言人,张嘉益一定会被很多人提及,在最近央视1套的黄金档热播剧《装台》中,张嘉益饰演的刁顺子住在西安的城中村,奔波于大街小巷为生活打拼,剧中浓郁的烟火气再次成为热点话题。张嘉益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刁顺子生活的地方,也有他日常生活的轨迹,“每一个角落我都熟悉,每一个季节的温度我都能感觉得到。”
城中村
华商报:之前你对“装台”的工作有什么样的了解?接演了之后又去做了哪些方面的准备?
张嘉益:对装台工作的了解还是有,因为有舞台演出就会有装台的工作人员,包括我们拍影视剧前期的美术和置景,实际上也都是类似的工作吧,到了现场以后很多工作的性质都比较相近。
真正特别的了解是在开拍之前,我们提前一个月回到西安,回到城中村,每天去体验生活,还跟装台人一起真正观摩他们干活。这一段时间真正了解了一下他们的状态和生活。而且因为我本身是西安人,可能对这些了解得更透彻一些。
刁顺子
华商报:顺子的生活似乎跟这个名字恰恰相反,你怎么理解和塑造这个人物的?
张嘉益:可能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这恰恰可能就能够影射与反映出这种最真实的琐碎生活。当初看陈彦老师的小说时马上就被吸引了,顺子这个人物太真实,身上那种真实、善良、倔强,这都是陕西人身上的特质。这种真实特别宝贵,让我特别能够去靠近他、理解他。
相互“装台”
华商报:顺子和蔡素芬有一段关于“装台”的对话——“人就是你给我装台,我给你装台”,你觉得创作这部剧是谁在装台?给谁装台?
张嘉益:其实可能在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是相互的,从你个体来说都是生活的主角,但是你又在为别人装台,不管是朋友还是亲人还是一起的工作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相互之间都是这种相互的帮衬、相互的取暖,这样在你的人生当中才会有这种光和热。
烟火气
华商报:近年来,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出现了很多作品,但也被观众诟病不真实、浮泛。《装台》浓郁的人间烟火气非常吸引人,人物和情感都扎扎实实。在艺术化还原生活方面,有什么想法和做法?
张嘉益:首先要感谢陈彦老师有这么好的一部小说作为底子;有马晓勇老师那么好的剧本改编;有这么好的团队,导演、摄影。另外,主创团队都是西安人,他们对于陕西也都非常了解。对于我本人来说,我是西安人,我对我的家乡也是充满了热爱,而且每一个角落我都是熟悉的,包括每一个季节的温度,我都能感觉得到。有时候说艺术高于生活,也要不断地重新进入生活。生活的细节总是不同的,没有哪个表演的套路能去套取出来。你一定要融入这个生活情境当中去观察生活,这样才能够与更多普通人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
艺无止境
华商报:你参与过很多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与演出,你认为《装台》与以往的现实题材电视剧相比,有哪些传承或者创新?
张嘉益:其实演员在表演上是没有止境的,也就是艺无止境,每个演员可能创作的原材料就是他本身,那么可能有他最舒服的一个状态。但是有时候可能恰恰需要放下自己,一定要努力地放下自己,尽可能地去靠近那个角色,去塑造那个角色。
小人物
华商报:刁顺子是个底层小人物,而要把小人物演好是非常考验演戏功底的,在这方面你有何经验?
张嘉益:这是需要做充分准备的,在创作人物过程中,要去观察生活、要去体验生活,要去靠近他。其实做演员最主要的是要放下自己,有些时候你去想如何演好一个角色的时候,第一步看能不能放下自己,要先把自己放下,才能够进入角色。
最佳CP
华商报:这次又和闫妮搭档演夫妻,有网友说二位的配合非常默契,评价你们是“最佳CP”。想问问再次和闫妮搭档有什么感受?
张嘉益:我们俩都是陕西人,因为都很熟了,所以确实演戏挺默契的,有时候在现场可能都会有突如其来的一个灵感,相互之间都能接得住,也都能托得住,所以特别感谢大家的欣赏,也感谢大家喜欢。
轨迹与美食
华商报:这部剧是在西安拍摄的,里面有没有你日常的生活轨迹?
张嘉益:都是我特别熟悉的地方,刁家村就在我从小上学的学校旁边,城中村我们都特别了解。美食就不用过多介绍了,剧里都有,非常丰富,每样都是我从小就特别热爱的。
陕剧底蕴
华商报:你觉得在今天的影视版图上,陕西文化的影视作品可以突出怎样的特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张嘉益:作为陕西的影视人我还是很骄傲。陕西的文化、以及整个的文化氛围,也是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陕西的影视是能够承担得起更多厚重、充满正能量作品的能力。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又暖又现实
《装台》收视一路走高
温暖现实主义大剧《装台》播出首周,央视一套收视破2%,芒果TV点击超过1.4亿,豆瓣开分8.4,知乎8.7,成绩一路飘红的背后,尽显贴近生活、细节扎实的大剧活力。
美食方言打头阵
真实生活后味足
“始于颜值,终于品质”可以用来形容一路追看《装台》的观众们的心路历程。最初以为看了一部“陕西旅游宣传片”,紧接着又被带进“陕西方言大讲堂”,镜头一转竟是满眼美食,“舌尖上的陕西”叫人欲罢不能。
《装台》从开播至今,收视一路走高,连续破2%,作为今年“大剧看总台”片单作品之一,真正展现出了精品大剧的品相。
纵观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视频网站弹幕,《装台》被观众认可的关键还是在于真真切切写出了市井生活的鸡毛蒜皮,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后劲足、韵味长。“没有磨皮亮瞎眼的美颜滤镜,也没有高大上样板房一样的室内布景,一切都是接地气的,极具生活气息”“直接五星泪目”。
根据百度指数显示,《装台》的受众当中,19-39岁的中青年观众群体占了主流。年龄稍长的观众与剧中主人公们年龄相仿,愈发对刁顺子、蔡素芬,疤叔、八婶两口子床头打架床尾和,磕磕绊绊但也平实安稳的生活多几分共鸣;更年轻的观众则是好不容易找到了“国产剧中的一股清流”,难得能有不浮夸、接地气的剧目“能和家里长辈一起看”。
笑对现实窘境
“装台人”有理想热情
既然是还原生活,就要直面苦难。《装台》写最平凡普通、靠手艺吃饭的装台人的生活,自然没那么多高光时刻,展现在镜头前的,更多是窘迫甚至难堪:接下“大活”的刁顺子团队吃住都在野外,二三十号老爷们住在同一个帐篷里,蔡素芬跟着刁顺子挤在隔间,翻身都困难;刁顺子得了痔疮,心疼钱不手术,跑到诊所抹30块钱的药膏……
剧中人在苦难生活的压力下灰头土脸,但是传递出的精气神又是另一番滋味。喜剧化的表现手法不仅消解了沉郁,还是中国最普通劳动人民的精神彰显:只要肯努力干活,日子就能一天比一天好。
装台也有规矩,出多少力,拿多少钱,公开透明,吃饭也要AA制。虽然这个装台团队的“抠门”快成了他们的团魂,但这一点在大事面前却被摈弃。刁顺子自知没让大家拿到劳动所得,就没要自己的那份酬劳,一个“凑”字,一伙人你一百他两百,硬是匀出了刁顺子那份工钱,一个细节,就见人情味。
除此之外,《装台》让观众看到了一群文化水平不高,但肯下力气、守行规又有梦想的装台人。以刁顺子为首的这群老爷们,虽然平日里精明算盘打得响,但装台的本事不俗,关键时刻抱团。刁顺子在装台现场也愿听周围人叫一声“刁导”,吊灯装得漂亮也能让众人扬眉吐气。或许外人眼中,他们不过是卖苦力的“工人”,在他们自己心里,装台是艺术,装台人,也是手艺人。随着新人登场,刁家眼看又要硝烟四起,秦腔团的装台人又要忙活起来,这出源于生活却比真实生活更值得回味咂摸的陕味剧,还有更多层面等着观众发掘。华商报记者 罗媛媛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文静文/图)12月12日,由国美&央视新闻联合开展的“买遍中国”巡回带货直播将在陕西上演。一线品牌强力助势,启动...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