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志强
至今,我还记得1998年第一次去杜甫草堂的情景:秋风像个魔术师,一瞬间就把白云变成黑云。丝线般的雨,一针一线把石板缝得密密麻麻,也把每一寸花草绣得锃亮。在杜甫故居前,我不再担心秋风,会把茅屋第二次刮破。因为阳光只是暂时囚禁于袖口,仿佛天空一挥手,就能把晴朗和温暖释放出来。
不自觉地,爱上草堂。
这是我和草堂的一段神奇的缘分。
要是在春天,鲜花随时都在指路,带我抵达草堂的每个诗意角落。尤其是盛夏,来这里避暑,别有一番闹中取静的惬意。而在秋天、冬天,满地红叶与白雪,是我用之不竭的意境。于是一年四季,这里像块磁铁,把我牢牢吸住。要么独步茅屋,要么群游江村,要么就在大雅堂杜甫塑像下发发呆。
尤其是2014年恢复诗歌创作以来,几乎每个周末,我都要来草堂,用新鲜的词语写生,用陌生的诗句去描绘我心中的草堂国画。一开始,我想延续《金沙物语》的路,写一本《草堂物语》。因为草堂2001年发掘唐代遗址文物,作为当时的文化记者,我每天都会来此报到、报道。那些极具乡土气息的文物,不仅能让我触摸到杜甫在唐朝手持的余温,也很容易带我回到童年的乡村记忆里。
面对围棋子,“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杜甫《江村》这个句子,冲击着我的脑电波,立即孵化出了我的新诗句:“它一落地,便不再关心浣花溪水/抱着茅屋抵达何方。杜甫手持的余温/已深埋两米之下//泥土里到底还有多少诗歌/没有挖掘出来?”
面对瓷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这句古诗,又给我的想象力插上翅膀,“不要去碗里扫雪惊醒在枝头做梦的鸟/提前飞舞的腊梅已在风中/稳住了身子。一阵暗香,足够/擦亮我们共同的异乡”。
看着面目沧桑的双耳壶,我联想去年清明节陪父亲回乡扫墓,发现故乡大片土地因为乡里人外出打工而荒芜,我的手指冰凉,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如今,一大片土地丧失了生育能力/我努力种下去的乡愁/也是一大片”。
除了《故乡愁》章节提及的三件文物,《丹青引》章节,我更试图在杜甫诗句里来回奔跑出自己挥之不去的乡愁。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丰子恺、陈半丁、蒋兆和等绘画大师们,用他们创作的杜甫诗意画,画出了他们那个时代理解的杜甫诗歌。我试图从这些绘画大师的画作里挖掘出新的诗意,或是对杜甫诗意的重新注释,或是对当今生活的沉思、锤炼和映射。
而在茅屋、柴门、花径、水槛、水竹居、工部祠、大雅堂、一览亭、唐亭台,这些草堂景点,我情不自禁会走神,从杜甫的诗句中返回唐朝,分不清自己和杜甫。更多时候,我用的语言是马鸣、鸟语和万物之言,不局限于《金沙物语》单纯让文物开口说话。“要是和浣花溪的流水一起长吟/你的《江亭》和《野望》,水边芳草/会抬头逼近蓝天,逼近你的长吁短叹//逼近一个相隔千年的憔悴身影/即使人在天涯,一把咫尺可量/萧萧落花的随意。”在《春风扫》章节,很多是我在草堂行吟的影子,比如在唐亭台,踏上古砖,读杜甫的诗,读他远去的身影,我用的语言就是马鸣。
行走在草堂,重读杜甫诗歌,我这两年逐渐发现:从另一个角度说,杜甫的诗歌还是一副稀世中药,不仅给唐朝病危的江山治病,也给我这个曾经在生存的哲学里跌打损伤的诗歌逃兵治好了病。
草堂茅屋,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乡村几代人的记忆,也是千年中国诗人的精神故乡。在定居成都十九年后,我写出了《草堂物语》。我试着沿着诗歌语言的方向还乡。很多时候,我在诗歌的韵脚里与杜甫劈头相遇,跟踪他在唐朝的踪迹史,一幅幅杜甫肖像历历在目,是我用新诗和他的古诗聊聊内心起伏的变换。所以,《草堂物语》写完不久,我就几乎同时写完了长达2000多行的杜甫诗传《秋风破》。
这是我和杜甫的一种纸上神交。
下一个十九年,我们不在诗里相遇,就在草堂茅屋相见。因为草堂茅屋,是我永远的精神故乡。
———本文节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彭志强诗集《草堂物语》自序
【作者简介】彭志强(1977-),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诗歌月刊》《诗潮》《四川文学》《青年作家》等百余家刊物。著有诗集《金沙物语》《草堂物语》。诗集《金沙物语》获四川省文联核心刊物《现代艺术》“2015年度十大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2015四川文学作品影响力排行榜”,诗作《爱情地理》(二首)获《星星》诗刊“2015年度当代爱情诗大赛优秀奖”,诗作《我的眼睛早已生锈》获《四川日报》“2015年度诗歌”。
新闻推荐
市民卡应用领域将向“互联网+支付+广电、保险”拓展本报讯(记者刘鲲)月日下午,攀枝花市民卡有限公司在攀枝花会展中心先后与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分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