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部署,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四川特色,扎实推进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如何化解改革中面临的风险和阻力?6月6日,参加省政协十一届第十八次常委会议的常委们,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转型升级”积极协商建言。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指出,必须把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增加有效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省政协常委陈先德说,目前全省上下正在掀起传达学习省党代会精神的热潮,“省政协这次常委会议开得很及时,必将对这项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是要做好产业转型发展中的‘加减法\’,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培育出更多的新动力。”省政协常委戴震结合内江的实际情况谈道,要努力实现产业提档升级,生产出更多适应需求的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四川要补齐这方面的短板。”省政协常委梁勇认为,四川省水电、天然气资源丰富,要不断健全政策体系,补齐环保产业短板。
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动实体经济发展?“要构建有利于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向实体经济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省政协常委赵晓平建议,既要发挥好政府的支持、引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省政协常委陈文对赵晓平提出的建议十分赞同。他说,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多头管理、部门分割、缺乏统筹等问题,“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就要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同时配套好政策,才能彻底激发科研人才的活力。”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企业优胜劣汰、人员转岗分流的问题。对此,省政协常委张渝田建议,要高度重视下岗职工分流和安置,加强财政“托底”,完善社保等政策,同时帮助他们在心理、技能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以此弥补新兴行业劳动力的短缺。
在深化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的基础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从工业领域扩展到农业领域。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必须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是中央对四川的要求。
因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成为与会常委们讨论的一大重点。省政协常委张宁建议,要在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四川农产品优质特色品牌,保障社会有效供给,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由于多山丘地区,四川农业短板表现在生产组织方式落后,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没保障。”省政协常委邱成平建议,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实现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
省政协常委欧阳泽华重点关注农业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他建议,推动农业金融立法,对涉农贷款予以财政贴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调整供需错位的一副“良方”,也适用于文化领域。省政协常委吴显奎表示,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和灿烂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树立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
短短两个小时的讨论,与会常委们热烈发言、各抒己见,既反映问题又提出解决办法,为四川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本报报道组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6月6日电(记者刘海)截至5月底,四川已在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设置河长,并向小流域河流延伸,实现省内所有河流河长制全覆盖,以全流域理念着力破解水污染困局。这是记者6日从四川省环保...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