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罗中立在川美读大三时的作品。这幅画送审全国青年美展,被时任《美术杂志》责任编辑的栗宪庭破例用作封面,并于1981年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被认作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父亲》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画面上老农耳朵上夹着的略显突兀的圆珠笔,则是那个时代文艺创作的烙印为了表明那是新社会的父亲。
罗中立的《父亲》,不是某个人的父亲,而是一代中国人的父亲。农民的质朴与善良、贫困与苦难、希望与憧憬,36年前,这幅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直至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父亲》时,仍能感受到一种逼人的烧灼感。
1981年4月《父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罗中立说,《父亲》获奖后,他也只见过3次左右。35年后“中国美术馆经典藏品西部巡展"在重庆美术馆展出时,看到《父亲》,罗中立也非常感慨,他说之后会带着父亲、孙子和家人,在《父亲》前照一张全家福。
罗中立出生于重庆市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罗中立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
大学二年级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收粪的农民触动了罗中立,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的场面。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后,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正式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他一稿一稿地变化着。等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参展作品543件,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
而在青年美展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综合整理)
新闻推荐
王国华贵州省雕“傩”非遗传承人傩戏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以消灾祈福保平安为目的,通常戴面具进行表演。王国华和徒弟手工制作的面具供不应求,把雕“傩”做成了远近闻名的产业。这几天,一笔300面傩...
四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四川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