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勇军
6月6日,农业部、财政部关于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名单(第一批)公示结束,“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上榜的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在全国入选的11个园区中脱颖而出、排名第一。
近年来,以中国泡菜城为核心的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始终坚持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和科学规划布局,建成以泡菜加工为龙头,原料基地、研发检测、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全产业链一体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
2016年,全市泡菜加工量达161万吨,销售收入达152亿元。作为眉山市泡菜加工的主力,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造了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工艺最新的泡菜产业园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泡菜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全国第一个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全国第一个中国泡菜博物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标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4A级景区6个“全国第一”。
科技创新驱动
打造新产业新动能
“我们首创的‘稳态发酵\’理论,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工程、细胞增殖发酵工程及现代食品机械工程技术,开发出泡菜专用‘直投式功能菌\’和‘自控连续式发酵装备\’,填补了国内外空白,使泡菜加工减少人力30%、提高效率40%。”6月15日,在位于中国泡菜城内的四川东坡中国泡菜产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其圣博士一边带着中央、省、市媒体记者参观实验室,一边详细介绍近年来的科研成果。
张其圣介绍,研究院首创的“泡菜生产高效节水技术”,使生产1吨泡菜由原来的20吨水降至10吨;创新发酵泡菜渗香、原料高效预处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2013年以来,研究院荣获国家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9项,每年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达亿元以上。
科研成果璀璨夺目,源自科研体制的创新。据介绍,研究院是按照“政府项目支持、重点企业出资、科研团队主体”模式,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科研机构。研究院聚集了一大批来自四川省食品发酵院、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和重点龙头企业的高水平研发人员。由此,中国泡菜城形成以研究院为龙头,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为支撑,企业为主体的科研体系。目前中国泡菜城建成2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7个市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拥有各类泡菜研发人员300余人,成为全国泡菜科技研发中心。
在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下,中国泡菜城龙头企业起草并经商务部审核颁布了全国第一个泡菜行业国家标准,并参与制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酱腌菜》国家标准和《四川泡菜》、《四川省无公害食品青菜生产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在标准的引领下,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建成国家级绿色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和“中国调味品原辅料(青菜)生产基地”,泡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69个、有机食品认证17个、无公害生产覆盖率100%。
完善利益联结
助农增收成效明显
以中国泡菜城为核心的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将利益联结机制作为产业发展核心内容,通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产业链利益分享,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年来,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土地信托流转模式,流转土地27.7万余亩、流转率79%。同时,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做到城镇、产业、交通、新农村、土地利用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同时,不断强化金融保障、科技保障、质量保障和农民权益保障,利益联结环境不断优化,利益联结屏障不断牢固。
在此基础上,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合作社+农户”、“综合体+农户”4种模式,构建利益联结共同体,农民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以“企业+农户”为主的订单合同型联结模式,全面推行“订单农业”。目前,东坡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泡菜原料种植订单率90%以上,带动12万名农民增加收入3.06亿元。
以“企业+基地+农户”为主的流转聘用型联结模式,龙头企业建种植基地,农民在获得土地流转金的同时,还可在基地务工,也可以进企业务工。园区解决农民常年务工和季节性务工2.6万人次。(下转第三版)
新闻推荐
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战略部署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十三五”时...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