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严禁违规补课,不准布置超时超量的课外作业”“严禁歧视学生,不准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学生”“严格执行课程设置方案,不准侵占课程设置方案规定的学生文体活动时间、缩减学生休息时间”“严肃招生纪律,不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笔试方式或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学习等级等为依据招生”……为了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日前四川省教育厅出台了《四川省中小学减负“十严十不准”》,从即日起至10月底全省范围内开展中小学减负集中整治。(6月28日《成都商报》)
看罢新闻不禁感慨,中小学生减负工作总是在老生常谈却常常要谈。“十严十不准”没什么新意,在过去、在其他地方类似内容一再被重复强调,然而不仅是四川,全国很多地方的减负情况都没有因此好转,不少地方出现了“学校减负、社会增负”和“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现象,甚至出现“学校一减负、培训机构偷着乐”的情况。孩子们作业负担依然沉重,想要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恐怕是一种奢望。
剖析原因,“标签式”教育歧视是阻碍减负进程的关键。义务教育阶段的考试,长期以来是单一的选拔模式,一场考试下来,学生分别被贴上三六九等不同标签,然后“各就各位”,高分进重点学校,低分进一般学校。在就业方面,一边是国家明令不准以“211”、“985”等标签来歧视选人,另一边是用人单位(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在招聘、选拔的时候“明码标价”,非“211”、“985”高校毕业生不要。在这样的用人导向下,家长怎么敢让孩子减负?任何减负文件最终都可能沦落为一纸挂在墙上的空文。
就此来看,即使教育部门和学校出台“十严十不准”等减负措施,在“标签式”教育歧视、就业歧视背景下,家长仍然普遍存在“输在起跑线”的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很可能额外给孩子布置作业,或者去求助校外培训机构,使补课经济的虚火烧得更旺,孩子的负担当然会不减反增。
总而言之,减负规定要真正落地生根,必须有一个前提:初中学校严格按照区域划分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并取消重点校、重点班,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接受到平等无差别的教育。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左杉“我院选育出了适合四川地区的甜瓜品种以及配套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填补了四川优质厚皮甜瓜生产的空白,对四川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优化瓜类作物品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突出的...
四川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四川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