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小鱼钓猫(康定) 我给7岁的儿子讲当年我一个馒头一碗白开水就是一顿饭的故事时,他的小眼神里满是疑惑。
关于吃,至今记忆最深的还是1990年代的事儿。
农忙时节,父母下地干活,午饭经常是在农田里啃馒头,将就着填饱肚子继续跟老天爷抢收成。
由于烧大灶费柴禾,放学后的我,经常从暖瓶里倒一碗半冷不热的水,掰几块干馒头泡着吃,常常一顿饭这么凑合下去了。
我是正宗吃白面长大的,听说哥哥姐姐小时候因家里穷还吃过玉米面窝头、锅贴饼子。
每每母亲谈起这事儿,我的优越感油然而生。
人就怕攀比,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大舅家对门的一户超生六七个孩子,每次见他们都是啃着黑黢黢的玉米饼子,好像永远吃不饱,像零食一样随时拿在手里啃。
有一次,小伙伴们在场院里玩耍,为抢扫帚扑蜻蜓,那个老大直接将半块饼子狠狠地咬一口,丢起来凌空一脚就踢飞了。
被小妹妹发现后,当面呵斥糟践粮食。老大赶紧捡起饼子,用衣袖擦擦土,揣在了裤兜里。
远远看到这一幕,我感觉他们已经穷到家了。
有一次,乡上医生来村小给学生们打疫苗,老师让大家赶紧回家找家长要两块钱打针。
因怕疼加上嘴馋,我和几个同学把钱拿去买了果丹皮。
闻着那浓郁的酒香甜味,咬一口酸爽甜蜜,感觉果丹皮才是人间美味。
那时就有了一个“宏伟”的幸福梦想:长大后有了钱,一定买一屋子的果丹皮,躺在里面慢慢享用!
奶奶因为排行老四,德高望重,族人多数喊她四婶子或四奶奶。
每年农忙前、春节前,外出打工回来的亲戚叔侄常有几个会来看望她。
那时家里穷,我没见过的新鲜水果很多,其中包括香蕉。当一个竹篮挂在南屋的房梁上几天,飘出香溢的味道时,我知道里面肯定有好东西。
那年冬天,我好像8岁,吃力地搬来椅子和板凳摞起来,小心翼翼地取下竹篮,里面赫然放着一小挂黑黑的香蕉。
我连香蕉皮都没剥,狼吞虎咽地消灭了一根。味道虽有点涩,但很甜、很冰。
村东头是苹果园,每年秋季,父亲会趁苹果丰收之际,买些便宜的苹果。
母亲挑选几个没疤痕的红苹果藏在木柜里,每次开柜找衣服便能闻到苹果的香味。
一听到母亲开木柜的吱悠声,我便跑来,趴在高高的木柜边上,闻着味儿,眼巴巴地瞅着里面,小手趁机在里面乱翻腾。
看我馋样,母亲有几次心软,翻出柜底已经发黄干瘪的苹果,用菜刀切成几瓣,给我们解馋。
在当兵离开家乡的16个年头里,从四菜一汤到六菜一汤,每日吃惯了部队的伙食,但我仍怀念小时候的味道。
时过境迁,我却再也找不到记忆中的美味。
《时光》投稿须知:真实故事。字数控制在1500字内,原创首发。面向四川省内征稿。勿用附件,标题务必注明“时光”。
电子信箱:huaxifukan@qq.com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7月18日电(记者吴晓颖)内地热播影视剧《琅琊榜》《欢乐颂》的原著小说、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的力作《瞻对》……1.1万余册四川出版的精品图书将在19日举行的第28届香港书展上亮相。四川省...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