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
百年但有青山在,两鬓何妨白雪飞。
晓梦不惊晨吏报,家寒正喜鳜鱼肥。
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
岑绍勋(公元1533~1618年),字伯尧,古泗城土州第十二任土知州。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袭父岑施知州职。曾赴浙东、粤东抗倭及到四川平叛,因军功受朝廷嘉赏,升从四品朝列大夫(文职散官,前朝称奉德大夫)。万历年间因其三庶子岑雷汉及头目黄玛等生事而退隐,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传位给嫡长子岑云汉。岑绍勋被迫退隐后,寄情于山水,自称东湖钓叟,他在汾洲设钓鱼台作为娱乐之用。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67岁的岑绍勋在汾洲钓鱼台题刻了《题汾洲钓鱼矶》一诗,保留至今。
这首诗可以通俗地解读为:回去吧,回去,如今终于真的回归田园了。我喜欢这种简朴的生活,再也不愿意当官了。人生在世,短短百年。只要能与青山相伴,即使年纪老了又有什么关系?每天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早上可以睡懒觉,没有繁重的公务要操心,不用担心会有下属官吏来打扰。家里少吃的也不用着急,河里多的是鲜美的鳜鱼。你看那多情的月亮多么皎洁,倒映潭心,每晚都陪伴着我悠闲地垂钓赏景。
这首诗写于岑绍勋因三庶子争权夺位被迫退隐之时,是寄情山水之作,属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一脉。全诗蕴含着一种强烈的隐逸情怀,表达了作者无官一身轻、回归田园生活的愉悦闲适之情。
首联,作者起手就来一句“归去来兮今已归”,套用山水田园诗开山之祖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诗句,一开始就奠定了本诗的归隐田园的隐逸基调。第二句“紫袍不换绿蓑衣”,紫袍,封建显贵的官服;绿蓑衣,平民劳作者的粗制草衣。此句写作者宁愿穿“绿蓑衣”也不愿“紫袍”加身,把作者对官场的厌弃、对简单生活的喜爱之情显露无遗。至此,这首诗的主旨已明。
颔联,“青山”代表生趣盎然、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白雪”喻指苍苍白发。本联只用“青山”“白雪”两个意象就把一个喜欢田园、心态健康的老者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很有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
颈联,写日常起居生活。“晓梦不惊”,“晓梦”为什么“不惊”?因为没有“晨吏报”啊,卸下知州职,无官一身轻,多么自由清闲。“家寒正喜”,“家寒”还喜,有点不可思议,却正好体现了作者退隐生活的淡泊无欲。两个极富个性色彩的真实生活细节彰显作者的心性志趣,具有极强的生活实感。
尾联,“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最多情的是那倒映在幽幽清潭的月亮,每天夜晚都邀我上钓鱼矶垂钓赏景。其实,多情的不是潭中之月,而是那夜夜上钓矶的垂钓赏景人。想想,眼前是怎样的一种迷人景致啊:黑夜降临,月朗星稀;点点渔火,明明灭灭;粼粼波光,船儿游弋;鳜鱼时跃,渔歌悠长。“汾洲渔火”,那可是入画的一景,怎不令作者赏心悦目,夜夜流连。此情此景,还有什么凡尘俗事仍在话下。
这是一首比较符合格律要求的七言律诗。综观全诗,不可否认,这是凌云古今诗词中的上佳之作。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这首诗写作上的可借鉴之处。
首先,巧借典故,暗合情节。在诗词中运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者引用前人用过的词句,称为“用典”,也称为“用事”,这是古典诗词中十分普遍的现象。诗词恰当运用典故,可以丰满诗歌形象,丰富诗歌内涵,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收到辞约意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岑绍勋的这首诗在这点上做得很好。首联“归去来兮今已归,紫袍不换绿蓑衣”,连用两个典故:“归去来兮”借用陶渊明记述辞官归隐而闲适自得的诗句及整组诗意,暗合作者因土司内部权力之争而被迫退隐的豁达宽容、随遇而安、适性而为的隐逸情怀,言虽少而意已到;“绿蓑衣”很容易让人想到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现在是“钓矶绿蓑翁,独钓潭心月”,那个遗世而立、自甘淡泊、宁静自持的退隐者形象如在眼前。因为用典,还扩展了整首诗的诗意深度和玩味空间。
其次,善用修辞,形象取胜。诗歌讲究形象性,要用形象思维,要用形象说话。而诗的形象性主要来自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这首诗中,作者用“白雪飞”比喻白发飘拂,自画了历尽沧桑、达观淡定的老者形象。尾联拟人修辞的运用更是妙不可言,潭心月的多情邀游,给整首诗添了灵性和静谧中的暖意,景中人的恋景之情自在不言中。另外,“飞”“肥”等动态词的使用,也增添了诗的生动形象的特点。
再次,移情于物,以物衬情。尾联“多情最是潭心月,夜夜邀人上钓矶”,这两句诗与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有异曲同工之妙。李白初次离家远游,怎能不对故乡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他不说自己思念故乡、难舍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随他远行,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本诗作者也不说自己对钓鱼矶有怎样的流连喜爱之情,而写潭心月多情,夜夜邀他上钓矶。冷月有情,何况人呢?采用这种移情于物、以物衬情的写法,不但使诗的情感抒发更加淋漓尽致,而且使整首诗更加灵动,更加出彩,更加令人玩味。
新闻推荐
□谭新政诸巍戈德鲁瓦街17号,邓小平革命生涯的一个“原点”;雷诺汽车厂,邓小平法国生涯的一个“节点”;卡斯德亚大街3号,邓小平旅法历程的一个“终点”;……2004年7月,记者赴巴黎,走近这一个个的“点”,用...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