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炜:以前我总是靠着幸运渡过难关,现在反而觉得越努力才会越幸运 雷炜(右一)参加国际石油装备展,全通径无级滑套引起国外公司关注。
雷炜团队正在做试验。
在天府之国地下2000-5000米的页岩孔隙中,埋藏着丰富的页岩气(属于天然气的一种),但因储存气体的孔隙大小只有头发丝的400分之1,因此对开采技术要求极高。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断打磨细节,努力突破技术难点,日以继夜地自主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世界难题”。他们,就是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的技术人员们。
作为研究院的副院长,今年38岁的雷炜称自己是“越努力越幸运”的人。初入职场,他眼里的自己是“背着黄布包、穿着胶鞋、手拿锤子”的石油工人,而17年后,他已成为团队的领头人,获得不少殊荣。
5年坚持不懈自主技术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许多年来,国内的天然气开采都依靠国外昂贵的技术支撑,而核心技术的掌握依然步履维艰。
致力于石油工程工艺的研究和设计,雷炜一直都希望可以针对地质复杂的四川盆地,创新研发出我国自己的开采技术,将天然气充分开采后送到千家万户。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雷炜和他的同事们开始了长达5年的创新研究设计,直到2016年终于成功研发出“全通径无级滑套及喷封压一体化工具及技术配套”,在业界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这项技术相当于在地下修了一条高速公路,将不可动资源变为可动资源,降低了50%的开采成本,将单井产量提升了40%,在川西气田获得了很好的使用和推广,甚至得到了国外公司的青睐。”雷炜说,因为它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同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因此在2018年获得了中国专利银奖和四川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不过,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并没有让雷炜停下脚步,为了将技术运用到更加苛刻的条件中,2019年夏天,雷炜再次牵头启动了此项技术的升级攻关工作。
而这一次,雷炜和团队一股劲地驻扎进大山里,不分昼夜做了400多场实验,每天都是头脑风暴,“四川大山里经常下雨,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的红色工装就没有彻底干过。”而在一个半月都没找到研究方向的压力下,雷炜整个人都变得无比憔悴。
直到一天凌晨,正在独自做实验的雷炜灵感突发,想到了可能导致问题的原因。第二天一大早,他便和团队重新制定了新的实验方案,并付出实践,终于在一周之内成功地找到原因。
“后来发现,决定整个成败的就是短短3毫米的问题,这3毫米的改变得到了性能的全面提升。”而此项技术的攻克,也让雷炜焕发新生并颇有成就感。
越努力越幸运一次数据失误反而成就自己
如果说3毫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那这“3毫米”恰恰就是雷炜因为一次工作失误的血泪史换回来的。
工作17年间,雷炜参与了国家重大专项项目21课题4的研究,主持了中石化十条龙项目“威远-永川深层页岩气开发关键技术”课题4的攻关,负责及主研石化科技部项目6项,通过科技攻关与创新,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也从设计员成为了副院长。
面对技术,他始终保持着细心和执着,而初入职场的一次失误,却成了他改变自己的节点。
2005年,雷炜是单位里第一批开始做设计的人,学生时代的雷炜就是一个毛头小子,偏执、贪玩,进入职场后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天性。
一次技术工作,雷炜很马虎地把参数复制粘贴到了施工文本上,到了现场施工阶段,施工队却发现数据有问题,因此导致整个工作无法正常操作而停滞不前,需要重新带物资组织施工,直接经济损失达十几万元。
这样的结果让雷炜无比自责,“这次事故是我直接造成的,可能作为新人,当时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处分,但这是一次不细心的教训。”
年少轻狂的雷炜此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有动力,开始对自己提高了要求。从那以后,他对自己提交的材料、工作内容更加的苛刻,每年的设计工作量是最多的,但他不允许自己出现一个错别字,“甚至我想偷懒的时候就会想到当年的事情,时刻提醒自己。”
这17年来,雷炜还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把每天的工作细节列在excel表格上,时刻反思自己有没有进步和创新,“以前我总是靠着幸运渡过难关,现在反而觉得越努力才会越幸运。”细致入微的态度,也让雷炜一步步成为了那个当初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朱珠
让青春力量激荡,让青春正气昂扬。
封面新闻长期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选。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动过你?
快来给我们推荐吧!
推荐方式
欢迎通过封面新闻APP的爆料平台,推荐你心目中能够代表中国力量的新青年;与此同时,也可以在封面新闻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相关稿件下方留言,欢迎向我们推荐。
推荐标准
①年轻:14-40周岁
②正能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
③责任感: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甘于奉献
④创新力:勤于学习,善于创造
⑤引领风潮:在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
新闻推荐
陈岗英语是一所小而精的私塾英语教育机构,数年来,“陈岗英语”学生在高考中获得的好成绩树立了陈岗英语的标杆地位,陈岗...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