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船山区坚持党建引领,整合中省财政扶持资金,通过在12个试点村探索发展3大类型(入股分红型、租金收益型、经营收益型)、9种模式(资产入股分红、资金入股分红、技术入股分红、盘活土地资源、用好自然资源、出租农机资源、带动发展规模种养、集中发展乡村旅游、引导群众务工就业)的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努力形成村集体、农户、企业(专业组织)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入股分红型让沉睡资源动起来
6月29日,在船山区唐家乡万福村羌凤李产业基地,十几名村民正忙着除草和采摘西瓜。一眼望去,3000亩旱山地被翻耕平整,漫山的羌凤李正茁壮生长。
据万福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姚奎介绍,2019年,按照“公司+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产业发展基金”利益联结模式,村里引进羌凤李产业。群众用土地、山林等自然性资源以股权形式入股到船山区家有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股东,合作社再招引企业统一经营管理,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加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项目实现收益后,企业、合作社、农民、公司将分别按照55%、2%、30%、5%的比例进行股权分红,并有8%作为产业发展及风险基金。“羌凤李达到盛产期后,将产李子2000—3000斤/亩,产值达6000—9000元/亩,可实现集体经济收入40余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姚奎说,万福村已有824户村民加入了合作社,其中包含125户贫困户家庭。
除资产入股分红的方式,船山区还推行资金入股分红和技术入股分红。在龙凤镇彰德桥村,村民将200余万元征地拆迁款集中投入龙凤新城平台公司用于开发建设,平台公司按照每年8%的利率结息,目前已发放利息50余万元。同时,船山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专业技术作价入股农业产业化项目,重点从事技术指导、生产研发等事项,并从中获取收益。据统计,全区804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以技术或技术+资金入股的约占21.5%。
租金收益型
让有价资产转起来
“今年,村里有了这台新机器,土地耕作省时又省力。”船山区唐家乡渔舟村村民蒋群秀口中的这台新机器,是唐家乡新购置的旋耕机。她说,前段时间,她用旋耕机种植水稻,半个多小时就把3亩田地平整好了。相比以前,节省了很多时间。
近年来,唐家乡以12万元产业扶持周转金和群众自筹资金购买了3台旋耕机,用于发展农机租赁业,年租金收益达到2.2万元。
为了盘活土地资源,增加村民租金收益,唐家乡长虹村还将本村1060余亩土地,按800元/亩/年的价格,流转给船山区兴和润专业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业,让全村4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
同时,船山区还鼓励一些位于城乡结合部、具备交通优势、有较好旅游资源的村庄大力发展观光旅游,让村民借势发展乡村民宿产业,增加经济收入。比如船山区仁里镇桃李村就以举办桃花节为契机,整合全村闲置村居和村集体资产,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赚到“民宿钱”,实现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华丽转身。
经营收益型
让农民群众富起来
近日,记者来到船山区桂花镇黄龙村,村民曾道光正在水稻田里忙着除虫、施肥。
曾道光是村里的贫困户。村里集体经济合作社成立后,在村干部的帮助支持下,曾道光长期在合作社打工,获得了比较稳定的收入,并于2016年实现脱贫摘帽。
“现在,我不仅在村里的污水站打工,还在合作社做点零工,一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好转。”曾道光笑容满面地说。
近年来,黄龙村采取“带动发展规模种养”的方式,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筹全村田土进行科学轮作,主要种植田藕、优质水稻等品种,解决了撂荒地复耕问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规模种养,从2016年开始,我们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就在6万元以上。”黄龙村第一书记李春宏说,今年有信心实现集体经济年收入11万元的目标。
无独有偶。去年以来,船山区仁里镇桃李村创新土地“代耕共营”模式,将150余亩撂荒地集中起来,委托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整理和代耕种植,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年增收6万余元。(全媒体记者梁惠)
新闻推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上,百余位专家学者和代表展开探讨 竞合发展 实现毗邻地区一体化
7月3—4日,“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高端论坛”在重庆市潼南区举行。“唱好‘双城记’、建...
遂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遂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