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过了大雪,皖北的气温已至冰点。车行至砀山县赵屯镇,远远看到一片白墙青瓦的别墅式建筑群。“这难道就是此行的目的地?”记者在心里打下了一个问号。车行的路线印证了记者的猜测,这就是我们要来的梅屯敬老院。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走进敬老院,这首时下红遍大江南北的网络歌曲从远处传来。循声望去,只见老人们围坐着,人群中心有台笔记本电脑和音响。在暖暖的阳光下,老人们拿着麦克风你一首他一首地唱着或传统或流行的歌曲,脸上都是满足和投入的表情。
67岁的包启运手里拿着两根木棒,他说这叫剪板,是种传统乐器。说话间,几位老人拿着手中的二胡、大鼓、剪板操练起来。包启运说,年轻时他有副好嗓子,最拿手的就是豫剧《呼延庆打擂》,现在生活在敬老院,生活没了后顾之忧,和几个老哥们没事就摆弄摆弄乐器,带着院里的老人们一起乐呵乐呵。
很快到了午饭时间,在餐厅门前的白板上写着一周食谱。记者看到每天的早饭都会有两样食品不会少——一个鸡蛋和一袋牛奶,午餐和晚餐则会经常变化。院负责人介绍说,院里由入住的老人成立了一个“伙食管理委员会”,每周碰头,定下周的食谱,敬老院是根据老人的意愿,“喜欢吃啥,咱就做啥”。
打开锅盖,今天中午是猪肉炖粉条、烧豆腐,笼屉里大馒头热气腾腾。就餐的餐厅配备了空调,天花板上不久前为老人们过集体生日布置的拉花色彩依然绚丽。
62岁的李素英和70多岁的汪四季是一对夫妻,妻子李素英是院里的文艺骨干,夫妻俩的房间干净整洁,各种生活设备一应俱全。放在屋里的一架电子琴是李素英“心头宝”,没事时,她爱弹弹琴唱唱歌。在床头,记者发现了一个带按钮的装置,院里的负责人说,这是呼叫器。院里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老人夜里出现突发情况,可以随时按下按钮,值班人员就会及时赶来。
院子里的一块空地被开辟成了菜园,每位有劳动能力的老人都可以分到一小块,供其种植各色蔬菜,既可以锻炼身体,还能丰富餐桌。
康士英今年62岁,身体硬朗,没事时他爱侍弄这片菜地。康士英说:“在院里吃喝不愁,这多亏了政府,俺这些没儿没女的人要是没了政府的关心,老了真可怜。”
“政府不会忘了你们这些五保老人的”,说话的是陪同采访的砀山县民政局的副局长,“咱们县一直把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管理、提高五保供养水平,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近年来投入1500多万元,新建农村敬老院5所,新增床位700张,尽力让五保老人们老有所养。 ” 本报记者 张化云 张清洁
新闻推荐
今年9月18日,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史翔市长铿锵有力的讲话言犹在耳:“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关键阶段,要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做大经济总量...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