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如何把这些资料系统整理,并且传播出去?退休后的黄世东在研究民俗文化中开始了思考。2010年,砀山县要将唢呐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关注民俗文化的黄世东遇到了施展身手的机会。但是唢呐在皖北民间十分流行,要想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顺利通过,必须发掘出具有砀山特色的元素。在翻阅大量书籍,走访老艺人的过程中,黄世东注意到砀山唢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朱元璋九世玄孙朱载堉时期,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演奏风格各异,演奏名家辈出。于是,他开始顺藤摸瓜,把砀山唢呐的发展脉络理清,撰写文本,拍摄视频,协助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批准。
“砀山县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长廊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值得我们去用心挖掘,使之得以健康传承、发扬壮大。”已经年过六旬的黄世东谈起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时兴致盎然。特别是在将唢呐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他总是力求抓住每一个细节,将案头工作做到极致。这种一贯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黄世东成为介绍砀山县民俗文化首屈一指的人物,是媒体到砀山采风时必不可少的引导者,也是宣传砀山的一张文化名片。
2006年8月,黄世东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组,在砀山拍摄电视专题片。期间还为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综合频道、旅游频道、音乐频道,联合国电视中文频道,香港凤凰卫视,香港有线电视,安徽电视台综合频道、公共频道等各级媒体介绍砀山县黄河故道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被誉为砀山历史文化的“活字典”。
现在,黄世东还兼任着砀山县老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县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县民俗学会会长、县老年大学特聘书画研讨班书画专业讲师等职位。兴致来时,他总是喜欢邀请志同道合的好友拉琴唱戏、谈笑风生。谈起研究砀山民俗文化的收获,黄世东总是喜欢拿出他撰写的《砀山民俗文化》一书。这本历经三年撰写的29万字、图文并茂的书籍在今年得以出版发行,这是他数年研究砀山民俗文化的得意之作,也是宣传砀山民俗文化的又一个窗口。
本报记者 侯磊
新闻推荐
周寨镇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