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你没来,三月别等待,四月请到砀山来,一片梨花海。”这句“砀山小调”可以恰如其分地描述四月砀山之美。3月30日,2015年度砀山“梨花旅游节”如约而至。“梨花旅游节”不是砀山人的发明,却是砀山最靓丽的品牌和文化名片。
砀山县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有2500多年的果树栽培史,是吉尼斯纪录认定的世界最大连片果园产业区,年产酥梨15亿斤,占全国梨总产量的八分之一。凭借自然资源禀赋,砀山县形成了完整先进的水果产业。
借花为媒 烧“经济炤”
3月30日上午,砀山县市民广场,“梨花旅游节”开幕。开场舞《舞龙鼓》,戏曲《夫妻双双把家还》、《穆桂英挂帅》,环环相扣,掌声连连。“大衣哥”朱之文、歌手徐誉滕、陶钰玉等纷纷献上优美的歌声,精彩的表演。
同日上午,砀山县政府旁,150余名骑游爱好者身穿骑行服、头戴安全头盔,全副装备欢聚于此,他们的目的地是砀山县西南门镇。此次骑游全程50余公里,经过砀山境内梨树王景区、瑶池烟霞景区、碧清庄园古黄驿站景区及精品酥梨生态旅游观光园。
“游黄河故道、赏万顷梨花、品梨乡文化、认专属梨树”活动,百家唢呐大赛,“畅游梨花海”骑行游,“梨花惹人醉”摄影大赛……12项以梨花为主题的精彩活动,6条饱览梨花的精品线路,听四平调、琴书、唢呐曲艺,看高跷、竹马旱船、舞龙灯表演,品枣糕、火烧、馓子、卤羊头、花椒鱼各色小吃。万家热线、皖北晨刊等多家媒体早已备好攻略以飨游人。
精彩时尚的主题活动,沁人心脾的美味小吃,韵味十足的民俗表演,这节、这景、这地、这人,借花为媒,时尚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相互结合,各展异彩,吸引万千游人。据砀山县旅游局统计,清明节小长假第一天,砀山县梨花海景区接待游客突破6万人次,整个“梨花旅游节”期间共接纳游客18.3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036万元。
挖掘人文 煮“品牌饭”
砀山县是中国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秦设三十六郡,砀郡居其一;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之地;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故里;黄河流经砀山700余年。“中国唢呐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历史民俗文化的富集地。
文化是沉淀的时尚,将古老的文化挖掘利用,是“梨花旅游节”的生命力所在。2011年,已相继举办了多届的砀山“梨花旅游节”,被评为全国“十大人文节庆活动”之一。一路走来,文化始终是其最灿烂的花蕊。
1989年,砀山县委、县政府为开发砀山、振兴梨都经济,决定大做酥梨文章,进一步提高砀山酥梨知名度,开始组织梨花观赏活动。到1992年,第四届梨花观赏活动以文学、艺术为主线,以梨花笔会为形式,邀请省内外乃至全国著名的书画、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吟颂梨花、传播砀山文化。自此,砀山梨花观赏活动正式与文化牵手。
1993年,砀山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了“梨文化搭台,经工贸唱戏”的指导思路,当届梨花观赏活动第一次举办了大型开幕式,取得巨大社会反响。从1995年第七届梨花观赏活动开始,砀山县设立梨花观赏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结合文化旅游,在全县70万亩梨园、100万亩连片果园内选景,重点打造了乌龙披雪、鳌头观海、瑶池烟霞、武陵胜景、贡梨园、故黄映雪、古渡晓月等7个梨花文化景观,大大提升了梨花观赏活动的文化内涵。
自2008年始,梨花观赏活动正式更名“梨花旅游节”。自此,砀山县进一步挖掘本地生态、文化、民俗内涵,把“梨花旅游节”打造成为了集旅游、品鉴、休闲等于一体的大型主题生态文化工程。自此,该县梨花生态资源正式得以新生,现代果业的文化之旅才得以完美涅槃。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中房集团在砀山县启动“丝绸之路 希望之光”公益建设项目,建设希望小学和社区养老院,公益捐赠500万元,标志着砀山县与中房集团产镇融合...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