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砀山县委书记朱学亮在果园察看水果标准化生产。 本报通讯员 摄
凡是到过砀山的人,说起对她的印象,莫过于那片惹人醉的“梨花海”。百万亩连片果园、70%以上森林覆盖率、绵延百里的黄河故道……砀山,这块美丽的土地,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生机。
在这里,在党员干部心中,“生态立县”,绝不是轻飘飘的四个字,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自第一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朱学亮便把这份责任扛在肩头,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带领全县干群全力打造“果海绿洲”,建设生态宜居新梨都。
生态立县,打造果海绿洲
2009年5月,刚到砀山履新的时候,朱学亮就被眼前无边无际的“绿海”所震撼。“百万亩果园就是砀山的最大财富,要结合酥梨资源,发展好我们的产业,到什么时候都要保护好这片果海绿洲。”朱学亮说。
立足县情、调查研究、多方论证,一系列细致深入的前期准备工作后,朱学亮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城镇突破、产业富民、承接带动、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这其中,他把“生态立县”摆在了首要位置。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好生态环境,不止追求金山银山,还要保护绿水青山。”朱学亮认为,砀山要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不能为眼前的利益砍伐果树,更不能引进任何污染项目。
2010年,在招商引资活动中,河北一家化工企业看中当地的资源优势,欲投资十几亿落户砀山。当不少人正庆幸这样投资大、效益好、利润高的企业能落户砀山时,朱学亮却断然拒绝了,他说:“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们干事要多谋长远,为子孙后代着想。”自此以后,砀山县的招商引资工作也多了一条“铁律”:决不引进耗能高、污染大的企业。
如何依托自身优势做大做强水果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朱学亮提出,砀山要由水果种植大县向水果加工强县迈进。为了引进水果加工企业,朱学亮带队率队赴全国各地招商。几年下来,全国十大果蔬加工企业半数以上落户砀山,年加工能力12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为了打响砀山水果品牌,他多次带队赴北京、上海大型超市宣传推介,去年又力促砀山酥梨在渤海商品交易所上市。砀山水果产销两旺,当地农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8494元,从全市各县倒数第一冲到目前的正数第一;全县农民人均存款也跃居各县第一。
砀山水果农药残留超标和果树枝条乱堆乱放、秸秆焚烧等问题,一直是当地的“老大难”,不仅制约当地经济发展,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为此,他多次到省农科院找专家,带头到群众中宣传利害关系,制定违禁农药管理查处办法,经过不懈努力,2013年砀山被评为“国家级出口果蔬质量安全示范区”。2011年,他牵头引进光大国际建成了生物质能发电厂,由于疏堵有序,砀山连续四年实现秸秆禁烧“零火点”,每年还可增加农民收入8000余万元。去年,光大国际又新增投资3.85亿元建设生活垃圾发电厂,今年底将建成运营。
环境治理,建设宜居梨都
今年5月18日,全省“三线三边”环境治理现场观摩会在砀山召开。“砀山作为安徽的‘北大门\’,底子薄、基础差、任务重、困难多,但‘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却走在前列、干在前头,值得全省学习和推广。”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贺懋燮对砀山的环境治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这句评语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褒奖和鼓励。”朱学亮知道,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他还清楚地记得,刚到砀山工作的时候,省文明办曾对县城的环境治理进行过一次暗访,当时就把砀山确定为全省倒数第一。
就是这个“倒数第一”,深深刺痛了朱学亮的心。在困难与压力面前,朱学亮没有退缩,更没有泄气,而是拿出“亮剑”的勇气,响亮地提出:“建好北大门,不丢安徽人”。他带领全县人民向垃圾宣战,向文明前行,强力推进“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和城区网格化治脏治乱。(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日前,砀山县举办依法行政单位授牌暨新《行政诉讼法》培训会,县国税局等7个获表彰的单位领取了“砀山县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奖牌。近...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