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结合森林增长和绿化提升工程,宿州市对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在村庄主次干道、公共场所、水系及农户庭院四周开展绿化,目前完成人工造林5460亩,发展小果园、小竹园、小菜园等40多万平方米,村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绿化道路210公里,村庄建成区范围内道路、河渠绿化率达90%。安装路灯5000多盏,村内主干道的路灯基本达到40米左右一盏。房屋布局错落有致,村容村貌较好,村庄与周围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田园特色突出的景象在宿州已是寻常。
富裕乡村
如果说村容村貌是美好乡村的“面子”,那么让农民富起来、口袋“鼓起来”,就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里子”。宿州市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过程中,内外兼修,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示范村产业规划、主导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各地针对自身实际,帮助示范村制定了未来5-10年的产业发展规划。第一批36个示范村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45个,注册家庭农场198个,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8个。每个中心村加入农业社会化组织的农户占总户数的35%以上,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埇桥区八张村、光明村和砀山县白腊园村吸纳本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社会化程度。经统计,2013年度36个省级示范村2014年农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以上。
主导产业初具雏形。通过抓龙头、建基地、扩市场等措施,引导示范村农民走主导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展“一村一品”的有效载体,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目前,全市首批36个示范村全部成为“一村一品”产业发展示范村。36个示范村百亩以上的流转户发展到245户,千亩以上的流转大户发展到11户,土地流转总面积达18万多亩,流转率63%,其中埇桥区夏刘寨、光明等村土地流转率达到80%。
实施“酵母工程”增加集体收入。按照“财政投入建棚、大户承包经营、租金归村集体所有”的工作思路,实施美好乡村建设“酵母工程”。由市、县(区)财政为每村分别配套10万元专项资金,加快示范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的示范村还结合村庄实际,发展物业经济,实现集体增收。如萧县开发区邵村与华联超市联合,用2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建设农家配送店,承包给村民经营,村民每年向集体交纳5万元的承包费,使集体每年有了稳定的收入。据统计,2013年度36个省级示范村中,20个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10万元,6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百万元。
幸福乡村
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群众过上文明、舒适、便捷的美好生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让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等。宿州市各示范村持续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办事,提供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推进农村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全市重点示范村的村民服务中心功能齐全,“为民服务”办事大厅整洁明亮,现代化办公设备一应俱全,设置了“会堂”、“学堂”及党员活动室、文体活动室、计生服务室、卫生室、农家书屋(室)、便民超市等“两堂九室”,配备了书籍、资料、碟片,配置电视机、电脑、多媒体放映机等设备,用于村民的日常学习和娱乐。村民活动广场上,电子显示屏、灯光篮球场、乒乓球场、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配套齐全。
整合涉农资金,通过区域集中供水、小型集中供水、农户自建水井等方式,解决了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普及率达到100%。新修维修硬化道路200多公里,重点示范村的主要路网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次要道路硬化率全面提升,实现了“户户通”。全市仅2013年度36个中心村“11+5”项目完成投资8.26亿元,平均每个中心村投资2295万元。
文明乡村
美好乡村不仅是“物的新农村”,更是“人的新农村”,倡导文明乡风,带动农民过上文明的新生活是美好乡村建设的目标。美好乡村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走向现代生活,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萧县,组织民间书画家为各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创作书画,引导农民的书画爱好,让书画艺术这一传统文化根植农村。今年5月,埇桥区西二铺乡二铺村成功举办第28届老人节,该村通过举办“老人节”,教育群众尊老敬老,并把敬老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埇桥区桃山村建设了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党员风采廊,传承民间文化、民俗民风。
各重点示范村还广泛开展文明户、“乡村美好家庭”、“好儿女”、“好媳妇”、“好婆婆”、“贤德榜”等文明新风评选活动,积极宣传文明新风,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着力提升村民整体素质。举办各类帮扶帮带活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生产生活困难。
埇桥区光明村、灵璧县卓庄等村组建了农民腰鼓队、秧歌队,埇桥区沈圩村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泗县王集阳光社区自发组织广场舞活动。各级政府积极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办农民文化乐园、政府购买服务“送戏下乡”,示范村通过建设农民大舞台,让农村群众休闲有去处,活动有载体。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向善的乡风民俗的融合,使得宿州的农村正一天天美起来、富起来。
宿州市多措并举,建管并重,积极探索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长效管理机制,示范村基础设施日渐完善,产业发展势头红火,农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长效机制日益完善,农民幸福指数与日俱增,美好乡村长治久美在这里正成为现实。 本报记者 张化云余明明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期,砀山县提前完成2015年贫困残疾人生活救助发放,共为10910名残疾人打卡发放救助资金809.52万元,其中一、二级救助9328人,每人每年享受救助金800元;三...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