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者,万物之本源”,土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如何在保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盘活农村土地生产要素,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深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是新时期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必修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次第展开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加速重启了新一轮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2014年,农业部选择安徽等3个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自此,安徽再次跻身全国农村改革的潮头。
在全国,安徽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先行者。在安徽,宿州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排头兵。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冒着巨大风险,在实行包产到户的契约上按下鲜红手印,由此推动了波澜壮阔的农村改革进程。2014年,宿州市埇桥区成了全省20个启动土地确权工作的农村综合改革示范县之一,从此,农业大市——宿州迈上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快车道。
“有恒产者才能有恒心”。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制度无论怎么改,都不能打农民的“歪主意”,不能动农民的“奶酪”。土地确权首要任务就是保护农民权益。宿州市埇桥区在土地确权过程中,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坚持二轮承包的基础不变,不重新调整承包关系,不借机收回农户承包土地。这三条“红线”坚守让土地确权从未偏离农民利益第一的轨道。
土地确权后,农民能以相关权证进行抵押贷款,承包地被征收,能以明晰的用益物权获得相应补偿,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目前,埇桥区完成了4家家庭农场的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贷款金额达250万元,正式开启了宿州市“农地入市”的第一步。农民之于土地的财产权利得以明确,土地这一“沉睡资产”也正式被激活。
土地确权是农业规模经营的“催化剂”。试点工作开启前,作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宿州市土地流转已经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洗礼。确权后,被激活的农村土地成了有源之水,自由流转水到渠成,农业规模化经营遍地开花。仅埇桥区,目前,土地流转面积已达94.5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43.95%;全区家庭农场达到68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245个。
2015年,安徽又新增65个县(市、区)推动农村土地确权颁证试点工作,萧县、砀山县、灵璧县、泗县全部入列,这标志着宿州市土地确权工作得以整市推进。目前,埇桥区土地确权已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全面进入颁证准备阶段,其余四个县也已进入全面测绘阶段。
宿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排头兵,正按部就班、步稳蹄急地将这项关乎千家万户农民利益的头等大事做实做细。本报记者 余明明
新闻推荐
8月21日下午,砀山县良梨镇崔庄村广场上热闹非凡,一场属于农民群众自己的体育文化大戏——良梨镇首届广场舞大赛在这里上演。连日来,砀山县各镇(园区)相继举办群众广场舞...
砀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砀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