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然而,不和谐的环境却成为他拓展事业的障碍。“一些苏浙客户下了车就皱眉,不愿多呆一天,业务谈不下去。”2014年春节前后,厂区周围环境获得全面整治,朱勇满心欢喜,决心持续扩大规模。和朱勇一样因为环境改善而决定扩大投资的还有灵璧县客商张军。“环境好了,我们就把宿州当家了,下一步将加大投资力度,为宿州经济发展多作贡献”。
绿色发展人人享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绿色发展是全体宿州人民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之一。这个“最大公约数”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因此,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参与才能人人共享生态环境改善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温柔”红利。
财政手段是共建生态环境的最主要、最有力推动因素。宿州市以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抓环境治理,推动公共财政重点向农村倾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县区财政按人均不低于25元标准列入预算,乡镇财政按10%列支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环卫工人工资和环卫设施的购置。
合力共建是宿州市打出的“三线三边”环境治理组合拳。全市各地有效整合森林增长工程、道路改造、农田水利、美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集中力量重点向“三线三边”环境整治倾斜,确保有限财力用到环境治理的刀刃上,发挥了各项惠农政策的最大效益。同时,基层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调动群众力量参与环境治理,如砀山县官庄坝镇、灵璧县大路乡等地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建立“每人每月1元钱,垃圾杂草全清完”的保洁模式,实现了环境治理全民参与。
共建才能共享。宿州市以环境治理成效造福于民、取信于民,全市城乡道路得以硬化,房前屋后得以绿化,文化活动场所陆续建成,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随着城乡环境不断改善,环境治理成效和红利正不断释放。
新闻推荐
砀山县28家养老机构负责人
砀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砀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