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在过去的2015年,砀山县就建设电商平台16个,开设网店、微店8000多家,建设镇、村电商进农村便民服务网点130个,全县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全年突破10亿元大关,其中农特产品销售2.6亿元,同比增长650%;黄桃罐头销售7.8亿元,同比增长243%——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经济发展大潮中,砀山县涌现出一批迅速发展的农村电商典型,他们年轻、勇敢,有激情、有闯劲,依托当地农产品,根据电商销售模式,通过网上代买代卖、网上缴费、农村创业等,实现“网货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成功走出了一条“互联网+农业”的创业之路。在促进农业实现特色化、品牌化、网络化发展的同时,为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开辟了更大空间。2013年,砀山县被商务部纳入国家级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2015年入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的崛起,使这座古老的县城又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赶上好时代、好政策
“90后”女孩一年售出水果罐头1.5亿元
砀山土生土长的“90后”女孩姬冰纯于2013年大学毕业,后在青岛找到了一份工作。在2014年“十一”长假即将结束,准备从老家返程时,母亲为她准备了几箱水果罐头作为特产带给同事和朋友们尝尝。为了兼顾到远在青岛的每一位同事和朋友,她习惯性地在微信上发了个朋友圈。
没想到的是,微信发出后,她的手机响个不停。那次,除了送出去的,还一下子卖出去几十箱。“既然家乡的水果罐头这么受欢迎,何不把好的东西给更多人分享呢?”她萌生了将砀山特产推销出去的念头。
心动不如行动,回到青岛后,她便在微信上开始试销,很快便迎来了一批回头客和新客户。就这样,到了年底,她毅然辞掉了在青岛的工作,回乡创业,通过电商把家乡的水果罐头销售到全国各地。
2015年初,她成功申请注册了“桃如意”品牌和意顺电商公司,在全国各地发展代理商。每个区域设一个总代理,每个总代理培养一个销售团队,目前,公司已发展了上千人的销售团队。仅2015年一年,她在网上的销售额就达到了近1.5亿元。
近几年,像姬冰纯一样,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纷纷返乡,进军“互联网+农业”,实现致富,奉献家乡。以往,依靠传统的销售方式,砀山黄桃只能卖到几毛钱一斤,而在网上能卖到好几块钱一斤,砀山酥梨的价格更是卖到了七块多钱一斤;一箱出厂价几十元的黄桃罐头,通过电商网上销售,最高能卖到150元……砀山的农特产品真正得以物有所值。
“借助电子商务的东风,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电商发展的队伍中来,逐步形成‘卖全国\’的网上格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砀山县政府副县长李建礼告诉记者,为节省物流成本,支持本地电商发展,砀山县建立了2.1万平方米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该园一期已开放,建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企业孵化园、农特产展销中心等,已入驻58家企业。同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电商发展。产业园还对所有入驻企业提供为期两年的“三免政策”,即免房租、免税收、免费培训,更激发了年轻人创业干事的热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80后”残疾人乘电商东风实现创业
“有—志—者—事—竟—成。”远在江浙沪的客户可能并不知道网购的砀山农特产品,竟是这样一位身患残疾的年轻人所售。“80后”青年阚伟力家住砀山县电子商务产业园附近的阚油坊村,因十年前的一场车祸,导致行动不便,说话不清。
上帝为他关上了一扇门,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就在去年11月份,砀山县在16个镇(园区)免费举办电子商务基础班,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3月15日,宿州市散文家协会将承载全体会员爱意的1000斤优质砀山水果,送到宿州和合老年公寓老人手中。近期,宿州市砀山县果农苹果滞销消息得到全社...
砀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砀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