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邨小花狮子头”“刘鸿盛冬菇鸡饺”“淮上酒家的庐阳汤包”……说起合肥老字号名小吃,不少老合肥人可能还对这些念念不忘。遗憾的是,这些美食由于各种原因几近消失。昨日,中华老字号“刘鸿盛”在宿州路挂牌恢复了营业,而且还请到了两位大师级面点高手。业内人士表示,合肥餐饮老字号有望再次复兴。
昨日,市民正在“刘鸿盛”饺面馆选购小吃。
老字号四年后重现合肥
冬菇鸡饺、鲜肉馄饨、萝卜丝鲜肉烧饼、糯米油香……昨天上午,合肥“中华老字号”美食店“刘鸿盛”在宿州路挂牌恢复营业,推出的各种传统小吃一下子就吸引了很多市民。
“其实,吃这边的鲜肉馄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之前他们没有挂上‘刘鸿盛\’的招牌,但是我一吃,就能感觉出当年的那种味道。”住在海棠花园附近的凌先范今年已经81岁了,但最近几个月,他每周三都来这里吃一碗鲜肉馄饨。
凌老先生告诉记者,他1952年来到合肥工作时,位于大东门和逍遥津附近的刘鸿盛饺面馆可谓盛极一时,生意十分火爆。但后来淮河路步行街改造,刘鸿盛饺面馆被挤到鼓楼后门一个巷子里,生意也一落千丈,最近几年就干脆再也找不到了,“没想到现在还能吃上。”
多种原因导致面馆没落
昨日,合肥市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程明福告诉记者,刘鸿盛饺面馆创立至今已有140年历史,他们的“冬菇鸡饺”还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但随着淮河路改造以及被私人承包,刘鸿盛饺面馆的手艺逐渐粗糙、生意萧条,以致淹没在街头巷尾的大排档中,最终在2009年关门大吉。
面点大师为老字号把关
对于不少老合肥来说,怀念老字号,就是怀念那些原汁原味的味道。重新挂牌的刘鸿盛,市民能否吃出原汁原味的老字号味道?
“这段时间我们主要在提高小吃质量,并完善服务。”刘鸿盛技术总监、面点大师葛克铭这样告诉记者。最终,在商标各种手续齐全、产品质量稳定、厨师队伍相继成熟的条件下,“刘鸿盛”老字号招牌重新挂出。
省餐饮协会秘书长孙跃廷也告诉记者,老字号没落,除了各种体制上的原因,一些传统技艺缺乏传承也是重要原因,“特别是一些需要手把手教导的中餐技术,不少都是后继乏人。”
就在昨天,省内数一数二的白案大师(面点类)鲍庆福又收了新弟子。“通过这些大师们的把关和传艺,通过餐饮业有识之士对于老字号品牌的复活,安徽餐饮老字号复兴还是有希望的。”孙跃廷表示。
本报记者 郁宗菊/文 张洪金/图
新闻推荐
宿州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内的东外环路开通后,在这条快车道中间,当地电力部门打下两个水泥墩,用拉索固定路边电线杆,俨然成了“绊马索”,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就水泥墩等“...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