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城某企业上班的张磊是个标准的90后,临近年关,除了忙碌置办年货之外,他还在谋划着新年换个工作。跑了几次职业介绍中心,招工的单位不少,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遇不到一个可心的。
而另一边,企业招工难、用工难的问题又开始被人们频频提及。企业过年各种留人招数层出不穷。
这边求职者找不到工作,那边企业招不到员工。
到底咋回事?
1 当前招工情况并非僧多粥少
“都说找工作难,谁又知道我们企业招工的辛酸。”当地企业负责招工的赵主任一到年关就一肚子苦水,“我们企业到现在还有二十多个一线操作的岗位缺口。而情况和我们一样的企业绝不是少数。”
“有时候一天我们公司只能收到两三个人来投简历。”这是一家生产制造公司工作人员在招聘会上遇到的尴尬。
长期负责招聘的专业人士一语道破其中的“玄机”——应聘者与招聘者之间无法达成一致,各自选择标准的层次相差较大。这是当前招工难、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90后的张磊在宿城一家知名的大企业上班只有半年,作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一员,他说他的想法在当下的80、90后务工人员中非常普遍:“想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挣更多的钱。新工作最好不要加班,有安排住宿,住的地方要有网络和一些休闲设施。如果进出城交通便捷那就再好不过了!”
在浙江建筑工地干活的张大叔快50岁了,当被记者问及在外地工作情况时,张大叔毫不忌讳:“我们这个年龄在外面只能干力气活。做木匠的,和上班坐办公室的不同,我们工资是按天算的。正常情况下我一天能拿三百块钱左右的工钱,木匠紧缺的时候能拿到五百多,平均下来一个月有五、六千块钱。”但是说到未来,张大叔也很担忧,“像木匠、电工、装修工这种露天淋雨的苦力活,都是我们这些四五十岁没文化的人去干。但是能干到什么时候,这谁也说不准。”张大叔随后补了一句,“那些工厂只想找年轻人干活。”
“年轻人和那些4050不同,他们学习能力强,上手快!”招工企业在招聘人员时直言不讳。“但是年轻人流动性强。学成以后,愿不愿意留在原企业里,都很难说。”
2 眼界要放得更宽阔些
古人说:“无恒业者无恒产,无恒产者无恒志。”
就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尊严。
曾在企业车间工作过的小赵是个大学生,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上大学时平均每年学费加上生活费大概要1.5万元至2万元,四年大学就要5万元左右,而现在企业里一般工人的学历是中专或初中毕业,他们比自己少花了这几年的花销,而且还比自己早上几年的班。假设他们每年只赚2万元,以五年为算的话,就是10万元,一来一回大学生就比早上班的多耗费15万元。如果自己和他们在同一岗位,早工作的,有了五年的工作经验,工资比自己高,甚至还会是自己的上级,所以自己是绝对不会去企业一线的。
对于招聘大学生,用人企业也不抱乐观的态度:“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好高骛远,一没工作技能,二没工作经验,刚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高职位,一点耐心都没有,我们总不能拿着高工资来供着你的一纸文凭吧。”现在大多数企业主要缺乏一线操作工,比起学历,企业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
而另一方面,企业工资低、福利少、生活条件差、发展空间小等问题,早成为企业留不住人的主要原因。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刚从职业技术学校毕业半年的李成龙,在一家机械制造企业上班不到四个月,就被人戏称为“老职工”了。“暂时还没有跳槽的想法。”李成龙对当下流行的“哪儿钱多往哪跑”说法,并不赞同。“我们这种职业最需要的就是技术。单单从学校里学到的那些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跟着老师傅学,在实践中锻炼,才能不断提高本领。再说企业为了留住技术工人从工资、住宿、福利等多方面都提高不少。”
“等有了本事,到那时候考虑换工作就不只是为了钱。也为了自己更好、更高层次的发展。”李成龙觉得无论是求职者还是用工单位,双方都应该“眼界放得更宽阔些”。
3 留住了心才能留住人
企业是经济活动和吸纳就业的主体。
2013年11月30日晚,中国(宿州)制鞋产业城某企业的员工俱乐部正举办一场职工生日晚会,已经工作两年的周玉振为同事精彩的演出卖力鼓掌:“现在很多大规模的企业,在工资、福利、务工环境等方面都不错,相差无几,所以在哪儿干的舒心才是我们找工作主要考虑的。”他介绍说,现在他妻子、姐姐、姐夫、堂妹、外甥女都在这里上班。
企业负责人也表示,将为员工们不断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让大家持续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从往年的高工资、多福利留人,到当下的真情留心。
“留得住”成为破解“年年招工年年缺”的关键,构建稳定和谐劳动关系、建立起员工的归属感,成为稳定用工的“金钥匙”。
1月10日下午召开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2014年招工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就明确要求各政府部门引导企业严格守信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并签订规范劳动合同、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加强政策指导,引导企业寻找劳动报酬与企业利润的最佳结合点,合理提高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实行人性化管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由“广招工”向“留员工”转变。
鞋城同时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激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持续发展。建立正常的工资标准合理增长机制,稳定工人收入增长预期;建立健全技能评价体系,充分体现技能水平和业绩贡献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职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四方共同参与的培养机制,提升工人的职业技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本报记者 刘文晴 见习记者 朱刚
“找”的是幸福
“招”的是发展
又是一年新春到,在年味渐渐浓郁之际,关于新年的希冀也在处处萌发。
对那些“北雁南飞”、劳苦终年的返乡过年外出务工者来说,无论是留乡就业还是继续远行,所渴望的无非是在一次一次的工作挑选中觅得生活的幸福之源;而对那些紧盯市场、求才若渴的一家家企业来说,所追求的则是能招得称心如意、忠诚不二的员工。
希望总是璀璨得耀眼,可现实却并非尽如人意。
在“找”与“招”之中,一方面,返乡务工者关注较多的是工资待遇、劳动强度、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和发展空间等等,他们随着一波波的回乡过年大潮归来,徘徊于“留在‘思恋的家乡\’,还是去‘外面的世界\’”,春节过后,有些人留了下来,而有些人选择继续外出;另一方面,用工企业是想在汹涌的就业大军里“大浪淘沙”,招聘到年轻力壮、技能娴熟、经验丰富的应聘者,既要不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又能确保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在一轮轮集中的春节招工潮过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如何让希望更多地“照进现实”?
对宿州市“找”工的外出务工者而言,选择留乡从业还是出去谋生,其心中自有一杆“秤”,笔者就此不再赘言。笔者想说的是,那些苦于“招工难”的本地企业应更多地考虑务工者所渴望寻到的幸福。在自身可控范围与承受能力允许的基础上,企业应该多为员工提供合适的薪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人性化的劳动和生活环境、昂扬向上的企业发展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到更多的外出务工者来了解企业与应聘工作。
还有一点,政府在扩大就业、促进企业发展方面的角色和职责也不可或缺。一方面,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强化“服务型”的自身定位意识,在组织开展集中招工活动、多渠道进行招工宣传、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等方面下功夫;另一方面,应不断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城乡面貌,让返乡人员真正感到“家乡的月儿也很圆”,在观念里变“走出家门天地宽”为“回乡务工,利家利乡”。 王程琤
解读新生代农民工
——主要是指80后、90后,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
打工价值观:
上一代农民工中,愿意把孩子带出来读书的,基本上都是想藉此让孩子跳出农门,进入城市;而第二代农民工进城的主要理由是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
新一代农民工中有许多都是携家带口进城务工,这与老一代农民工“单打独斗”的状况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由此带来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
消费特点:
个人消费支出快速增加,不再为攒钱而使自己变成“苦行僧”——这是不同于父辈的显著特点。他们甚至出现“月光族”现象。
追寻“下一个城市”的理由:
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不满现状而到处“漂泊”。这本身是市场对劳动力的调剂行为。但是,由于他们本身的劳动技能并未因此而提升,因此流动并没有明显改善他们的境遇。
培训发展:
新生代农民工更期待未来的发展,大多数人有着自己创业的梦想,对未来的人生轨道也有一定的规划。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从“卖苦力”到“拼智力”,从城乡两栖到定居城市,从单向涌入城市到开始回乡创业,他们这个群体正在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变化。
解读4050人员
——4050人员是指处于劳动年龄段中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本人就业愿望迫切、但因自身就业条件较差、技能单一等原因,难以在劳动力市场竞争就业的劳动者。其中,他们相当一部分是原国有企业的下岗人员。
优惠政策
1、帮助“4050”人员自主创业。积极为“4050”人员提供创业培训、政策咨询、开业指导、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一条龙”服务。“4050”人员创办企业的,凡符合相关条件,可按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个体经营的,按规定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扶持政策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
2、鼓励各类企业吸纳“4050”人员就业。对合法用人单位招用“4050”人员,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费的,在相应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享受扶持政策期限暂定不超过3年。
3、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4050”人员就业。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安置符合岗位要求的“4050”人员,签订就业援助协议,在协议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适当的岗位补贴。享受扶持政策期限暂定不超过3年。
4、提高“4050”人员灵活就业的稳定性。“4050”人员实现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一定数额的社会保险补贴。享受扶持政策期限暂定不超过3年。
5、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在定点培训机构参加职业培训(含创业培训),并取得培训合格证书的,给予相应的培训补贴。
6、职业介绍补贴政策。“4050”人员可以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确定的职业中介机构,享受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
2014年鞋城春季招工取得初步成效
本报讯 为更好服务鞋城入驻企业,解决园区企业用工难题,自2013年10月以来,宿州鞋城招工办进一步深入走访调研企业用工情况,了解用工需求,科学制定了2014年春季招工方案,招工取得初步成效,鞋城2014年春季招工工作实现开门红。
鞋城在人才引进上,全力做足招工前期工作,不打无准备之仗。鞋城相关人员深入调研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借鉴以往招工形式和经验总结,制定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招工方案。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通过与宿州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一职高、二职高等技术类院校之间的合作,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
在招工宣传上,鞋城不断创新方式,广泛利用手机短信、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种媒体宣传企业招工,实现宣传范围全覆盖。并成立鞋企宣讲团、制作宣传片,印制招工宣传手册,发放给各企业宣传资料20万份,让群众充分了解鞋城,对有意向人员重点宣讲企业福利待遇和用工需求,为其去疑虑。同时,加大与各县区、乡镇的用工对接,要求各乡镇利用逢集时机,宣传企业用工情况,提升企业知名度,为鞋城来年招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见习记者 刘艳灵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骏马奔腾贺新春。剪纸艺术家尤彩侠剪出百幅骏马图。龙腾盛世舞太平。2月2日,来自苏皖民间舞龙艺人庆新春,金龙狂舞中国年。节日夜晚的北关新城分外迷人。走,过大年我们到花市采风去!市老年大...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