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宿州农村,扑面而来的是一派崭新气象:一条条水泥路干净清爽,一棵棵风景树生机盎然,一排排农民别墅温馨整洁,一道道人工河渠清澈明亮,优美的田园风光令人心旷神怡。
“昔日脏乱差,今日绿富美”。乡村新变化的背后彰显政府新思维。面对“经济基础不强,群众认识不高,干部动力不足”等诸多瓶颈,宿州市不等不靠、迎难而上、大胆创新,探索了一条“有钱办事、有人做事、有章理事”的新路子,推动农村环境整治走上良性循环。
经济基础不强怎么办
——财政先发力,民资追着上
拖拉机、自卸车往来穿梭,一处处“垃圾山”被夷为平地;挖掘机、大铲车挥动巨臂,一道道沟渠闸恢复通畅……看了这个场面,再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月18日,宿州市出动大型机械3500多台套,完成土方3300万立方米,清理垃圾42万吨,拆除违章广告6.7万块,植树115万余株,治理沟河塘、边沟4200条(段),流域面积3600平方公里,矿山复绿6座……这份“成绩单”的完成仅用了约两个月。
“这次环境整治规模最大、投入最多、效果最好,主要原因是采取了财政为主的筹资方式。两个月内,全市各级财政投入2.06亿元,为历年之最。”宿州市市长史翔说,该市财政安排5000万元,县区财政按人均不低于25元的标准筹措资金,列支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按照每300人到500人配备1名专职保洁人员的标准,各乡镇(街道)组建保洁员队伍,配备垃圾转运车、垃圾箱,人员工资纳入财政,月均不低于600元。今年,宿州市还计划建设3座到5座垃圾发电站,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全覆盖。
农村环境整治点多面广,需要资金的持续稳定投入,全靠财政唱“独角戏”压力太大,为此,该市积极探索“财政引导、公司参与、村民自筹、市场化运作”的多元投入机制,
(下转第2版)
新闻推荐
批评和自我批评要动真格——四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本报特约评论员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解决思想作风问题的传家之宝,是党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手段。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每一次整风运动的有效开展,都得益于这一锐利武器的有效运用。第一批...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