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黑的齐耳短发,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配上一副眼镜,说起话来,总是轻声柔语,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文艺范儿。她就是宿州市一小新校区的丁艳文老师。从教20年来,她倾心倾力,永不停歇地躬耕教育的园圃。2009年,她的右手因疲劳过度而得了一种叫手部痉挛的病,从此,她变成了一位用左手写字的老师。2012年8月,她响应组织号召,远离家乡,援疆支教。她先后被评为“区十佳青年教师”、“市优秀教师”、“市教坛新星”、“市学科带头人”和安徽省 “特级教师”。今年3月被省教育厅评为“中学高级教师”称号。
倾心倾力 只为欣赏到更远的风景
丁艳文把每天和学生一起过着清新、纯净而又妙趣横生的生活,当成是一种幸福,一种人生享受。有一年,在新接手的五年级(8)班的时候,由于之前的老师已带了这个班四年的时间,孩子们的“向师心”很强,因此,在短时间内,让他们再接纳新老师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丁老师便开始用心去认识班里的每一位同学。在接班两个星期后的一次考试中,有位学生的试卷没写名字。丁老师非但没生气,还通过试卷上的字迹和其他特征,找到了试卷的主人。这使全班同学都非常惊讶和敬佩。从此,她便融入了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班级里。
她在日志中写道:只要灵魂走在信念的路上,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能收获生命的澄明和美丽。不断地前行,只为欣赏更远处的风景。
迎难而上 努力躬耕开出一路芬芳
2002年,丁艳文很荣幸地成为第一批参加安徽省课改的实验者。在课改中,她立足课堂,大胆创新,不断实验研究,率先示范上公开课。她注意总结,将自己的体会梳理成文,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30余篇。她还不断地把摸索出来的低、中、高段的教学模式向整个试验区推广,起到了非常好的观摩示范作用。为此,她先后被市教育局授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课改优秀教师等称号,并于2009年5月被省人民政府授予“省特级教师”称号。
可不幸的是,就在这时,丁艳文的右手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右手拿笔就颤抖,根本写不成字。后被诊断为手部痉挛。目前国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右手的“罢工”,不仅给丁艳文身体上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也对她的精神产生了巨大打击。但她很快调整心态,决心用左手练字,重返课堂。那一周的病假,是她从教以来唯一一次因个人原因而请的假。虽然用左手练习写字非常辛苦,但是她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她发现,右脑得到了开发,记忆力大大提升。
播撒绿意 做好新丝绸之路的使者
2012年8月,丁艳文成为省第三批43名援疆人中的一员,进疆支教。去新疆支教,不仅要面对一年远离家乡的思念之苦,还要克服异地艰苦的生活和教学环境。她被分到新疆最偏远最贫穷的县区之一的皮山县。恶劣的气候,使她产生了强烈的水土不服反应。但她以顽强的意志忍受着,坚持着,很快融入到所带的班级,成为班里孩子们的偶像。“丁老师读书可好听了,我要跟她学。”这是她的学生娜迪热的心声。
“援疆不仅是知识上的援助,更为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授援。”为了推动双语教育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她在完成自己日常的教学工作以外,还有声有色地开展了“优质课”观摩教学、“送教下乡”、“多媒体授课月”、“师徒传帮带”等教研活动,获得了学校老师、学生以及家长们的一致认可。
由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表现,丁艳文在援疆期间被皮山县县委授予“先进个人”、“优秀支教教师”及“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2013年6月,返乡之前,和田地区行署还为她拍摄了珍贵的援疆工作纪实宣传片。回忆起援疆时所经历的艰辛,她并没有觉得那是一种苦,而是把它当成了自己人生中一段珍贵的旅途。
本报记者 刘春艳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近日,宿州匀净保洁公司与埇桥区道东街道实行对接,作为道东片区环卫作业清扫市场化中标公司,今后道东街道的环卫作业清扫工作将由该公司负责。 &nbs...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