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座城市的文明化进程都无法忽视意志与表象的辩证关系。通俗地说,文明存在于意志的世界,而表象是其最直接的印记。在此次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宿州市城管部门下了史上少有的功夫,制定了很多具体的制度和措施,却依然挡不住乱倒垃圾者不屑的脚步,如此表象极大影响了创建的远期效能,也是城市文明进程中的隐隐阵痛。
观念是行动的开始。不得不说,乱倒垃圾者的文明意识远远落后于宿州城市化的必然进程,这是看似简单却需迫切解决的大问题。
宿州的城市基础是建立在城乡二元的传统格局之上,在城乡二元的制度困境真正破解之前,完整的市民文明意识变革方案暂时会难以期待。一方面,城市化进程是不可扭转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很多人的文明自觉意识无法自我提升。这些问题仅仅依靠道德的谱系无法根本解决。它需要寄望于协调统一的体制、威而有信的执法队伍、积极持续的财政政策、无忏悔无饶恕的法治精神。
体制不理顺,难免两张皮。据了解,宿州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分层较为松散,主干道归市环卫,小街小巷归口埇桥环卫,而居民小区则大多归口于物业公司,各人自扫门前雪,最后送至郊外的垃圾填埋场。这一体制虽然无可厚非,但是一旦出现应急情况,就容易扯皮推诿,贻害未知。同在一片蓝天,同居一座城市,不妨探索一下资源整合,统一管控,腾出环卫力量向城乡接合部延伸。
可能会有人抱怨,垃圾无处可倒,或者应该倒在哪儿?这句话或许偏颇,但至少反映出公共物品在文明创建中的不可替代性。环卫设施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财政的第一个功能即为提供公共物品。市场一般不会提供公共物品,只有政府才可以真正有效掌控环卫设施的投入。但是要警惕一种把花钱买设施当做治理全部内容的官僚倾向。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否研究建立一支专门的民间观察员执法队伍,并利用遍布全城的天网监控系统,给乱倒垃圾者带来时时刻刻的震慑。无忏悔者无饶恕,不妨公开设立荣辱榜,对不听劝导的违反者果断重罚,对自觉遵守者大力褒奖,以法治的精神和荣辱的观念积聚城市的正能量。
城市熙熙攘攘,垃圾随地而生。对乱倒垃圾进行重罚或者临时性集中围堵围剿,未必就是上上策。当前应该强力去做的,是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实现环卫设施的全方位保障,持续加大投入,编织一张覆盖全市区的顺畅高效的垃圾输送网络,让乱倒垃圾者无话可说。同时,开始探索垃圾处理机制的市场化出口,这才是杜绝后患、理性务实的治本之道。
新闻推荐
为大力改善宿州市农村公路的通行条件,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各级交通运输部门以构建干支相连、通畅高效的农村交通路网为目标,强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管理,201...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