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文明城市创建进行到如火如荼的时候,市委书记张曙光亲自带领有关职能部门走上街头,督查交通秩序整治情况,而且一再做出加快创建步伐、加强舆论监督的批示。这从一个鲜明的角度说明,每一项创建指标都别指望敷衍过关。
文明城市创建的指标不仅是一种表象,更是人们意志力的体现。参与创建的职能部门能否坚持管理全覆盖、职守全天候,常年如一;每一位市民能否自觉全面配合,在创建的死角上建言献策,在小街小巷的管理下文明出行,在交通秩序的维护上自觉遵守,是检验创城深入人心的最有力最实在的指标。
其实人们早已认识到,创建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权力结构问题,而是观念问题。市委市政府出台严厉措施,已经是对创城所能做的最大努力,即使在落实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消极反应,这措施也能产生坚定的政策压力。
这种压力需要全体市民和全体职能部门以如钢铁般的意志去化解,具体来说,需要上下齐心,直面问题,各负其责,以当年“石油工人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磅礴气势,乘胜追击,打一场文明城市创建的持久战,誓把监管的效能发挥到极致,把职责的意识牢记在心上,时时刻刻毫不放松。
人们普遍担心的是,创城过后,原来存在的老问题又要抬头,如行人乱闯红灯、机动车乱停放、马路边随意摆摊、农贸市场一片乱象、社区卫生一塌糊涂等等。这种周期性的变局在实际生活中确实屡有发生,而解决的唯一办法是全体市民观念的到位和管理的无缝隙覆盖。任何一项制度或者政策,依靠处罚是不可能长久维系下去的,政策的效力不是来自其强制力,而是大多数人对政策的认可。
也有人常说,创建出现周期性变局,源于市民素质的低下。可是我们面临的问题,绝不只是市民素质低下这样简单,或者说,市民素质低可能只是诸多根源问题的一个表征,例如激励制度、奖惩体系,又例如宣讲引导问题、基础设施问题等,这些问题互相影响,靠零敲碎打是无法根本改变的。
创建的标准没有县区城乡区别,没有大街小巷的区别,更无高低贵贱的区别,创建中必须统一这样的认识。如果各级领导干部亲自带头,拿着扫帚跟群众一起干,抓细节抓点滴,创建就不难;发动群众共同监管,实行激励制度,认真落实干部包保责任,管理就不难;持续宣讲引导,入脑入心,市民自身素质稳步提高了,保持便也不难。
文明城市创建的终极意义在于全体市民的持续行动和坚强意志。行动,只有市民的行动,才能让疼痛的人获得勇气,让懒散的人获得激情,让充满梦想的宿州天地翻覆。
新闻推荐
10月23日,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坚(左二)在埇桥区法院调研。 阮传宝摄本报讯 10月22日至23日,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坚一行来宿州市调研两级法院工作,市委...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