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新闻 萧县新闻 砀山新闻 灵璧新闻 泗县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宿州市 > 宿州新闻 > 正文

现代农业建设的探路前锋

来源:拂晓报 2016-10-25 21:21   https://www.yybnet.net/

(上接第1版)谁管护等一系列问题。“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最佳结合点在经营主体,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经营主体是一条基本途径,它是农业‘两区\’建设的核心。谁来当主体?中央有关部门多次强调,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如果新主体把农民排斥了,农业现代化不是农民搞出来的,是外面造出来的,农民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宿州市委副书记张冬云分析说。

如何引导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是一个重大课题。宿州的基本思路是:分类培育,重点突破;底线思维是“三个不得”,即不得改变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从采访情况看,宿州以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培育重点,让他们来当主体,引导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有效解决“地由谁来种、猪由谁来养”的问题,最终目的就是要减少农民,让农民富裕起来。目前,宿州初步构建了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社会化服务组织为纽带、农业企业为龙头的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去年以来,宿州在发展家庭农场方面先行先试。家庭农场以多大规模为适宜,是农村土地流转、发展家庭农场过程中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宿州市分管农业副市长李朝晖说:“发展现代农业,没有一定规模不行,但土地过度规模化会造成大量失地农民。规模经营的速度、程度,要和农民转移相适应、相同步,不能定任务、下指标,更不能强迫命令。”“宿州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展家庭农场,特别强调适度规模。目前,全市农民人均才1亩多耕地,如果一个家庭农场搞到1万亩,就意味着上万人的地给一户种,其他人干什么去?短时间内都找到出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所以,宿州搞适度规模经营是市情决定的。”宿州市现代农业办公室主任段梅英说。

为此,宿州根据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已制定并出台了《宿州市家庭农场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并从财政、金融、保险、项目、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如今,宿州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从硬件上讲,初步形成了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实现了土地流转的“一站式”服务;从软件上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作制度,成立了工作机构,切实提高了土地流转的效率。

与此同时,宿州还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宿州市农委主任张明权介绍,宿州已在全国率先试点职业农民鉴定和认证工作。职业农民培训认证的对象为该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家庭农场主等。技能鉴定范围涉及农业行业中的动物疫病防治员、家禽饲养工、蔬菜园艺工、农作物种子繁育员、农机修理工等20多个工种。试点中,参加培训及考证均免费。2012年首批认证注册职业农民639人;2013年已完成职业农民的认证考试2600人,占全年任务的87%。埇桥区时村镇蔡家村农民蔡德龙是宿州市首批取得资格认证的职业农民之一。他说:“以前种田是凭经验,何时播种、施肥、防治病虫害都很随意,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通过政府组织的培训考核,既学到了不少农业知识,又拿到了资格证成为‘职业农民\’,种庄稼、搞养殖的就更有谱了。以后无论是自己干,还是给别人打工都不愁。”

至于“怎么建”,宿州的做法颇有创新。宿州不仅注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还注重创新主体经营模式。所谓主体经营模式创新,指的是“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其内涵是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一体化新型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宿州产业联合体运行主要模式是“农业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各方通过签订生产服务合同、协议,确立联合体各方的责权关系:农业企业以优于市场价负责农产品收购,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制定农业生产标准;合作社开展技术指导,为家庭农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家庭农场进行土地流转,按标准做好农作物适度规模种植。最后,通过生产效益的合理有序分配,三方建立利益共同体:农业企业通过减少农产品采购环节及加工增值提高效益,通过规模采购供应农业生产资料获取差额利润;家庭农场通过提高产量、优惠价格和降低生产资料及农机作业服务成本增加收入;产业类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产品,龙头企业按照销售数量给予相应的提成;龙头企业在向合作社社员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过程中,让利一部分给合作社。服务类合作社以低于市场价格为联合体的家庭农场提供农机、农技等服务,依靠规模服务获取相应利润。

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联合体于2012年7月组建,经过一年多发展,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由淮河种业为龙头,淮河、惠康等5家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和13个家庭农场组成,联合体成员拥有各类农机装备380多台(套),流转土地面积7600余亩,小麦良种繁育达3万亩,带动农户4000余户。“产业联合体将农业企业的市场加工优势、合作社的组织协调优势、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优势通过‘一体化\’的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对三个经营主体进行了优化组合,增强了内生活力,又兼顾三方利益,实现共赢。”李清武说。

“产业联合体的建立,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又是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创新,是破解农业与二三产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农业生产各种要素间相互‘脱节\’问题的重要探索。通过联合体建设,各类生产要素按市场规则进行契约式衔接,把新型经营主体联结成利益共同体。”史翔说,“产业联合体的建立,是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项重大创新。”

目前,宿州围绕产业联合体发展,相继出台了《宿州市促进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建设试点方案》等10多个配套文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从财政、金融、教育培训、用地指标等方面,就扶持发展产业联合体经营主体进行了具体规定。从调查情况看,试点联合体通过三大主体融合,实现了联合体产业组织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试点联合体经营效益比同类产业各主体单独经营有明显提高。

支撑农民增收的核心点怎样夯实?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层干群普遍反映,这么多年来,宿州农业还没有一项工作力度如此之大,群众反响如此之强。他们感慨地说:“‘两区\’建设,这条路我们走对了”。

近年来,宿州通过“两区”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显著成效,受到了农业部和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业“两区”建设已成为宿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成为各部门合力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基层干群普遍反映,这么多年来,宿州农业还没有一项工作,力度如此之大,反响如此之强烈。他们感慨地说:“‘两区\’建设,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宿州市现代农业办公室副主任徐志连介绍说,目前宿州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20多万亩,其中规模流转40%以上。全市100亩以上家庭农场已认定586家;农业企业3116个,龙头企业3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05个,带动农户77.6万户;联合体49个;认证注册的职业农民有3000多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家庭农场主何勇就是众多受益者之一。何勇家庭农场位于埇桥区秦圩村,有4位员工:何勇是农场主,妻子秦丙翠和两个儿子(何侃、何闯闯)是成员。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明确上墙,何勇负责全面管理、生产技术;秦丙翠既是秘书也是会计;何侃负责产品销售;何闯闯负责农资采购。

一个能充当晒场的小院子里,停放着两台拖拉机和一台收割机;一间收拾整齐的农场主办公室,是何勇的办公场所。何勇介绍说,他承包了360亩土地,一年种一季小麦一季玉米良种,扣除各项成本,年纯利润十几万元。平时两个儿子在外打工,农忙时回家帮忙。家里除了四口人投入外,并未雇工,主要是因为他加入了淮河粮食产业联合体,植保、收获、耕种都可以购买社会化服务。这样既不误农时,还能减少成本开支。加入联合体后,何勇最大的感受是收入增长了。

其他加入联合体的家庭农场同样受益匪浅:2012年,该产业联合体中13个家庭农场亩产1098公斤,高于一般农户150公斤。与一般农户比,每亩种子实现节本21元,肥料20元,农药5元,机械作业费用节省165元,总计211元;每亩增产小麦50公斤左右,玉米100公斤左右,生产的小麦良种每公斤加价0.6元,玉米每公斤加价0.2元,平均每亩增收660元,亩合计节本增收871元。

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素云与何勇略有不同,她的合作社实现了从土地流转到土地托管的转变。截至去年9月,意利达联合社已托管农民土地9000余亩,从机耕、机收、田间管理到农资供应实行全程托管,既让农户可以放心出去打工,又不会担心荒废土地,农民成了“甩手掌柜”。

韩素云算了一笔账:去年,农民每亩投入机耕机播机收成本205元、田间管理费93元、种子化肥农药费395.4元,计693.4元;而托管土地全年每亩种植投入机耕机播机收成本155元、田间管理费68元、种子化肥农药费用302.3元,计525.3元。每亩地年节本168.1元。此外,通过增加科技含量增收,适时播种、病虫害防治、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推广可使小麦每亩增产110斤左右,玉米每亩增产105斤;小麦良种繁育,比市场价每斤高出0.08~0.1元收购。一年下来,托管土地可亩节本增收468.1元。

由于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土地上的农民也充满活力。记者在“两区”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致富”。“批量采购确保了农资价廉质优,连片作业使人工费便宜了约10%,统一销售又使农产品价格高出市场约15%。进入联合体以后,俺的地每亩可增收三四百元。”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村民钱军说,现在他的土地租金就相当于种粮食的收入,在合作社里干活一年还有3万多元的工资,算起来不比外出打工差,孩子老人也能照顾到。

钱军是农业“两区”众多农民的缩影。目前,农业“两区”中的农民,不管土地流转与没流转,他们每年都有四个方面的收入:一是适度规模经营获得的家庭经营性收入;二是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带来的转移性收入;三是劳动力培训和转移产生的工资性收入;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增加的财产性收入。

“两区”建设中的难点怎样才能成亮点?

——宿州的经验和试验,是在为中国农业升级版探路和引领。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对“两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行百里者半九十。目前,宿州农业“两区”建设正在着力推进,发展势头良好。然而,在探索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新问题,比如土地、金融等制度问题。为探寻解决之道,宿州市委、市政府进行了有益探索,虽然清除了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部分障碍,但靠宿州一己之力很难解决农业现代化道路中的根本性问题。只有不回避矛盾,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才能确保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科学持续地推进。

在埇桥区现代农业区核心区,记者看到一个集农业科研机构和现代农业公司于一体的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拔地而起。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已完成总体规划设计和各子项设计,流转土地5500多亩,完成了土地整理、土壤有机改良、道路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

帝元公司发展之路可谓一波三折。该公司负责人张启民说,他们正在规划建设瓜果菜生产育苗基地、生物质肥料厂、年出栏万头的养猪场和生物质天然气等项目。基地以“生物质废弃资源再生利用,农作物秸秆酶解利用,畜禽排泄物利用”为核心,将“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无害化再生利用”纳入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清洁再生能源生产、有机肥生产,促进“高品质、高效益、高产量,低排放、低消耗”的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首期启动的生物质能源、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服务业等相关配套项目建设,需要占用部分土地。但由于受土地政策的限制,配套项目难以推进。“示范区都是基本农田,养猪场的配套用地问题无法解决。希望有关部门在政策上支持我们探索建立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用地长效机制。”张启民呼吁。

张启民反映的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用地问题,是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很有普遍性。对此,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向安徽省国土部门争取政策支持,通过市政府与省国土部门对接,目前省国土部门已经同意对埇桥区帝元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配套建设用地给予“一事一议”支持。

同时,还探索建立了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问题的长效机制。一是市政府已经向省政府、国土资源部争取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城乡人地挂钩试验的政策,通过增减对应、结对置换、动态平衡,实现城乡土地资源合理流动,建立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用地、美好乡村建设用地的长效机制;二是市政府将在建设用地存量指标中拿出一定比例,对农业规模经营主体配套建设用地给予倾斜。

张启民心中的这块石头终于落地了,但埇桥区桃园镇桃园村民主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民主却又愁眉不展了。“土地固然很重要,但没有钱什么事也干不成。融资难是目前新型经营主体普遍遇到的又一难题。”王民主介绍说,“民主家庭农场从2011年开始以每亩900元的价格流转土地1321亩,进行良种繁殖和蔬菜生产。去年9月,我们农场加入百亩良园蔬菜产业联合体,不用再烦恼销售的事情,当年纯赚40余万元。下一步,我想搞农家休闲旅游观光园和农家餐厅建设,创建自有品牌。扩大规模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缺钱。土地不能作抵押物,地上附属物也没办法评估抵押。”

“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有效抵押和担保物。”宿州市金融办副主任李磊介绍说,目前大部分“三农”信贷需求仍难以提供银行认可的有效担保抵押物,贷款难、贷款慢等现象普遍存在。农业保险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贯彻“微利”或者基本弥补经营费用的原则,保费低廉、赔付较多,加上财政补贴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商业保险公司涉足意愿不强等原因,宿州现有的保险公司很难负担起全市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重任。

“从调研统计结果看,家庭农场承包土地与家庭经营相比,每亩成本降低20%左右,约为70~100元;农场规模适用范围在300~500亩,以家庭成员为主,季节性用工为辅,管理成本较低;农场年纯收入10~15万元;农场种植的粮食单产较普通农民每亩增产100~150公斤。从这四组数据来看,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未来最有生命力的经营主体创新。但国家对家庭农场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埇桥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吴旭峰说,建议在农业保险方面出台政策性支持,保证减收或绝收可重复再生产;融资方面从宏观政策设计打破抵押瓶颈;农场在实际中承担着技术推广的义务,但并没有政策方面的支持;农场主多数是农民,还需要提高管理能力和现代经营理念,需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

宿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吴振建议说,由于农村改革试验的方方面面相互联系,宿州虽然只承担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试验任务,但涉及土地、金融等制度改革仍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期望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两区”建设给予土地、金融等更多的政策支持,为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积累经验。

试验、示范,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接力赛。回望宿州现代农业“两区”建设历程,或许会对中国传统农区现代农业发展有所启示和借鉴。登山的路,总是艰难的。但每次中途回首,都会激起进一步登高望远的力量。宿州市就是这样,在追寻“三农”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调动一切力量,不断把“两区”建设推向新的阶段,不断探索着一条中国传统农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径。(原载于《农民日报》2013年10月14日1版头条)

新闻推荐

为加速崛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访市司法局局长樊振宿

效能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市司法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全力推进。日前,记者就相关具体问题采访了市司法局局长樊振宿。  &n...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2013年10月18星期五2016-10-25 21:21
猜你喜欢:
评论:(现代农业建设的探路前锋)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