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妇孺皆知的千古名句,是白居易在宿州符离时写就的。
白居易,字乐天,生于郑州新郑。自幼聪慧,五六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他的父亲白季庚,曾任徐州令、徐泗观察判官。白氏虽然政绩平平,但他却为中国的文学天际,贡献了一颗光华四射的星斗。
白季庚为官期间,适逢安史之乱。迫于当时的情势,他安排爱子白居易,随家人迁往古符离东菜园村(白居易的兄长白幼文时任符离主簿)。这一年,白居易11岁。
符离,是个清幽恬静的小城,比起秀丽的江南,这里别有一番宜人的情趣。尤其是小城附近的陴湖,夏季一到,湖岸青草离离,湖中碧波粼粼,白鸥翩翩,这为聪慧的少年白居易提供了艺术萌芽的沃壤。符离东菜园,在唐代叫毓村。毓村有个东林草堂,白居易在此寓居22年,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度过了“昼课赋,夜课书,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苦读生涯,也经历了影响他一生的苦甜交融的初恋。以至后来,白居易功成名就之后,每每提及宿州符离,都以“故居”、“故园”相称。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18岁的白居易游学长安,带着自己的诗作去见著作郞顾况。顾况见他年纪轻轻,便指着他的名“居易”二字调侃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是,当他翻阅白居易的诗稿,读到歌咏宿州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时,那“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句洋溢的少年才华,令顾况惊异,当即拍案叫绝道:“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苦读、游学、考取功名、步入仕途,是父亲的庭训,也是士大夫“学而优则仕”的人生正常出路。符离东林草堂22年的苦读期间,白居易也经历了乡试、州试、进士、拔萃科考等人生大考,为他日后的步入仕途,打下了基础。
故土难忘,在白居易数千首诗歌中,故园符离的生活,被他一次又一次地低吟慢唱,《重到毓村宅有感》、《西原晚望》、《汴河路有感》、《自余杭归宿淮口作》、《隋堤柳》……这些诗作,都是白居易怀想符离的名篇。
话说东林草堂,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位曾经在草堂频频出现的妙龄女子——湘灵。湘灵,又称婵娟子。这位符离东菜园村的农家之女,这位影响了白居易的一生生活和艺术创作的宿州女子,她的长相、她的一颦一笑,我们都无从猜想,我们只能从白居易那一篇又一篇怀恋湘灵的诗作中,去感受、去感动、去想象。
在白居易不多见的爱情诗篇中,他把对爱情的赞美与唏叹,都献给了湘灵!《长相思》、《寄湘灵》、《花非花》、《生离别》、《潜别离》、《感秋寄远》……甚至后来,在他写的不朽诗篇《长恨歌》中,在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千古名句中,我们仍然能清晰看到湘灵的影子!他实际是借前朝皇帝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遗事,来宣泄自己心中的块垒。
二十年后,白居易杭州刺史任满,他在回朝复命途中,专门来到符离。这是他离开符离二十年中回来的唯一一次。但物是人非,哪里还有湘灵的影子?!白居易手拍老树,怆然动怀:“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寥寥十字,意蕴悠长。人亦半朽,但树不懂情人懂情,情存于心几十年,实不可堪啊!
白居易十一岁随家迁徙符离,三十三岁移家长安,他在符离寓居了整整二十二个春秋!乡野生活的熏陶感染、颠沛流离的游学生涯、痛彻肺腑的初恋情缘、官场沉浮的风云变幻,使得他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也使他成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的艺术观点;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主张,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文学的嬗变发展。他留下的三千八百四十多首诗歌,成为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和文化遗产。而他的第二故乡符离、他笔下“离离原上草”的符离、他初恋情人的家乡符离,更在深深地念怀这一位才情横溢的大诗人!
诗人好酒,于是,今天的宿州,便有了远近闻名的“乐天醉”美酒;诗人颠簸流离、疲惫万分,于是宿州古城墙边,便有了可以观景小憩的“乐天园”,便有了白居易依石而坐凝视远方的雕像。
诗人的故居,即东林草堂遗址,位于宿州城北10公里处的符离镇今菜园村(古称毓村),睢水南畔,当地老百姓叫白堆。虽然经年的战火,加上睢河的侵吞,遗址毁坏严重,但已于1986年整修,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寻觅一代大诗人的履痕……
“且倾斗酒慰羁愁,重话符离问旧游”。东林旧地的乡野花朵,宿州大地的离离芳草,都在呼唤着白居易的诗魂……
新闻推荐
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强调提振全市精气神凝聚发展正能量用中国梦照亮美好宿州前进方向张曙光、史翔分别作重要讲话刘晓云、张冬云等出席
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扩大)会议强调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