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938年9月29日,在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一个小院里,油印的《拂晓报》在金秋时节诞生了。2013年9月29日,《拂晓报》迎来了她75岁华诞,为纪念这一盛事,本报推出创刊75周年纪念特刊和专题片《以新的迈进铸造新的未来》,与广大读者共同回顾历史,感悟当下,展望未来。
从河南确山竹沟一张油印小报,发展到皖北地区一份有影响力的大报,从油印到铅印再到激光排版印刷,从简单破旧拥挤的办公室到占地6000余平方米的新大楼,75年来,《拂晓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告别了“铅与火”,告别了纸与笔,小报改成了大报,黑白变成了彩色,母报创办了子报,平面延伸进了网络,一次又一次实现了发展历程的换代升级。就在《拂晓报》创刊75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投资一千万元的高斯双塔胶印对开八版全彩印刷设备完成调试,投入正常运行。如今的《拂晓报》已经从复刊之初的有纸化办公和铅字印刷全面升级为无纸化采编系统。拂晓报社已成为拥有“三报一刊一网站”(《拂晓报》《农村孩子报》《宿州手机报》《皖北晨刊》“拂晓新闻网”)的多媒体集合体。历经几代人奋斗和创造,拂晓报人用智慧和心血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多媒体的华丽蝶变。
回首走过的路,本报特刊以“风雨兼程”为主题,全彩75版照应75年风雨历程,以梦想、关怀、回眸、传承、心声、一线、嬗变、荣誉、风采、翰墨、足迹、往事为12个乐章,记录记者心声,展示员工风采,回顾拂晓往事,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现拂晓报人的热情与坚守,缅怀《拂晓报》75年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专题片《以新的迈进铸造新的未来》则汲取珍贵影像资料,以大量实景展示了拂晓报社的现代风貌、办公环境、机器设备、采编现场等等,带观众走进“拂晓人”的光影世界,体味真实忙碌、感动而又快乐的报人生活。本片于9月28、29日在宿州电视台一套晚8点播出。
(本报记者)
新闻推荐
(上接第1版)保障房建设是市房管局承担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该局通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密集调度、保障进度、强化监管、保障质量等措施取得了...
宿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宿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