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天气炎热,上午十点多,温度不断攀升。家住埇桥区支河乡团结村刘桥组的侯传江,刚刚从集镇上卖西红柿回到家,顾不得高温,又急忙赶到大棚里收拾瓜秧。
自从种上大棚,年轻的侯传江经常重复这样的节奏,累且快乐着,因为生活有奔头。
32岁的侯传江,个头不高、肤色黝黑、走起路来虎虎生威,人倍儿精神。可就在两年多前,举步维艰的困难生活还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年纪轻轻就成了贫困户。
侯传江的致贫原因非常简单,上赡患疾二老,下养妻儿生活,一大家子指着他一个人。出不得远门务工,家里谋生手段又少。就这样,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紧巴。
扶贫政策千千万,关键贫困户要干。侯传江原先便属于有干劲没门路。自从村里的扶贫工作队为他找准种植扶贫大棚这条门路,侯传江一身干劲正式有了施展的舞台。
2015年,侯传江承包了村里的3个扶贫大棚,全部种上了西瓜。种子种下去,秧苗很快出来了,可侯传江却犯了愁。
“第一年种西瓜,咱不懂管理,没有技术呀。”无计可施的侯传江找到了村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陈振。“陈书记二话没说,帮我联系农业专家来到大棚里细致地教,还帮我报上了贫困户技能培训班。”
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聪明爱钻研的侯传江一头扎进了瓜棚,整枝、打岔、防病,没日没夜地实验着从专家那里学来的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侯传江的3个瓜棚便大获丰收。一个大棚收入8000多块,3个棚加一起,共计24000元。2016年,侯传江顺利脱贫。
脱贫后的侯传江干劲更足了。“脱贫那只是个最低标准,我还要靠种大棚致富呢!”2016年,侯传江扩大规模,承包了9个扶贫大棚。
如今,侯传江种的西瓜成了香饽饽,从来不愁卖。陈振书记帮他联系在上海的西瓜经销商,经销商和侯传江签订包销合同,有多少要多少。
越种大棚,越有生意头脑,侯传江又冒出了新点子。他用一个棚作为机动,每年选择一个新品种,一方面持续学习新技术,一方面规避市场风险。这不,今年种的一棚西红柿算是逮着了。“现在,西红柿几乎比所有的蔬菜价格都要贵。”
“今年,收入突破5万块基本没问题。”侯传江估算了今年的收入。
“学到技术,咱不能捂着盖着,贫困户之间得相互帮助。”如今,懂技术、懂市场的侯传江,计划带动身边的贫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
本报记者余明明
采访手记:扶贫路子好找,致富方子难寻。关键在于肯干不肯干。脱贫不是难事,难点在于防止返贫。国家有政策,各级有保障,咱们贫困群众不能等靠要,必须肯干要干,爱钻研、动头脑。提升自己的生存技能,增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脱贫的真谛。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以来,交通银行宿州分行完善配套服务、丰富产品内涵,加大手机银行推广力度。至6月初,该行手机银行新增手机银行动户4539户,完成了全年任务目标。据了解,该行手机银行将银行的服务与产品集中...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