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宿州市埇桥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脱贫攻坚为统揽,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新主体,提升新动能,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整合资金和项目资源,加快园区建设,助推产业发展、改革创新和脱贫攻坚。
获六部委肯定联合体模式推向全国
埇桥区农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例如,人人家饼干成为杭州G20峰会茶歇餐点,八张莴笋全国闻名,占据北京新发地、合肥周谷堆、郑州万邦40%-60%的市场份额;酒精、谷朊粉、红树湾地板、斯华奇橱柜已站稳欧美及东南亚市场;皖神面制品、安特食品、东平木业、东大木业等企业1-4月份出口创汇1.05亿美元;“符离集烧鸡”“埇桥区人造板”“顺河木业”位列全国区域百强品牌,总价值达93.09亿元。
埇桥联合体模式被农业部、财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向全国推广。同时,埇桥区联合体拓展利益联结,促进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也被中央媒体刊登报道。埇桥区现代农业园继2017年9月被农业部、财政部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之后,2018年5月又被省农委、省财政厅列入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此外,埇桥区被国家发改委、农业部批准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县,争取到3700万中央财政资金;在2016年度安徽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政策落实延伸绩效考核中,埇桥区位居全省第一,实现“三连冠”。2017年12月,埇桥区跻身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以项目为抓手打造脱贫攻坚载体
埇桥区按照“分类扶持,重点突破”的思路,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土地等资源,对园区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引导产业聚集和项目入园,建设了灰古、西二铺两个万亩核心区,30个乡镇千亩园,130个村百亩点,使各地农业发展有思路、有规划、有亮点、有看头,扶贫有载体。贫困户把土地、产业扶贫资金和扶贫贷款入股园区内经营主体发展生产,经营主体吸纳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目前园区内158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2265个贫困户,通过工资和资金入股分红的方式,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月收入不低于1000元,扶贫资金入股年收益2500元~5000元左右。
同时,埇桥区以“提升持续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打造了信达养殖“猪+沼+果菜”、草源牧业“畜-肥-粮食”等10个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典型。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33个,其中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个。
全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实现全覆盖,监测检验合格率100%。新增蔬菜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3600亩,推广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6.3万亩,降低农药使用量20%,有机肥使用量增加26%,推广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3.7万亩。
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埇桥区坚持政策推动、项目带动、资金拉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培育龙头企业390家(其中省级13家、市级147家、区级230家),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6家(其中省级示范联合体13家)。2018年一季度,埇桥区21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58.5亿元,同比增长12.4%。新打造了亿海园艺、甜蜜关湖、万牧青黎一批休闲旅游示范点,二三产业比重逐渐增加,三产深度融合,产业层次更加清晰,专业化程度更高,休闲观光、服务业成为农业发展新驱动。
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全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及热线实现25个乡镇全覆盖,建立益农信息社20家,兄弟养殖、徽香源烧鸡、八张蔬菜、淮河种业等9个农业物联网示范点运行良好。
埇桥区继续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扩大“农村淘宝”村级服务站覆盖面,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68个,将农产品推向全国,百千传奇脱骨鸭爪借助“三只松鼠”电商平台,销往全国。2018年一季度,刘老二烧鸡、安特食品等农业企业线上总销售额超过0.7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5%,参与线上销售的主要产品有面粉、谷朊粉、挂面、酒精、食用油、烧鸡、饲料、板材、地板等100多种产品。
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
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开展《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抵押贷款,2017年全区已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发放贷款4039万元,惠及136户,2018年第一季度已发放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贷款20笔496万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71笔203万元。埇桥区首创的“劝耕贷”金融信贷担保模式,由省农担公司担保,无需抵押物,目前已发放3.77亿元,惠及246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些金融创新和试点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了新型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和扩大生产。
其次是加速推进“三变改革”。28个试点村已完成清产核资和成员界定,正进行股权量化及设置。再次是拓展联合体联结能力。近年来,埇桥区在积极培育、规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基础上,对联合体联结机制和模式进行再创新。探索三产融合、种养结合、股份合作等类型联合体建设,推动三产融合、种养结合,延长了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初步形成了联合体间的经营组织联盟。
在当前扶贫任务严峻,区财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埇桥区委、区政府紧抓农业不放松,强力推动园区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出台了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扶贫3项奖励扶持政策,有效地带动了各方面资源向农业生产领域聚集,向74个贫困村、全区自种自养贫困户种养生产领域聚集。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有力推动了埇桥区现代农业发展和脱贫工作。
为发挥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效果,埇桥区对扶贫园区(基地)、产业联合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模式进行了总结,提炼推广了“十带一自”产业发展模式,结合贫困村主导产业和扶贫到村项目,在全区大力推进特色种养业扶贫园区和基地建设。截至目前,有扶贫任务的乡镇都建成了一个产业扶贫园区,50个贫困村建成了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已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到户项目50589个,覆盖贫困户45355户,扶贫到村项目86个,覆盖贫困村74个,投入财政资金13337.75万元,户均财政投入达到2952元,基本实现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
下一步,埇桥区将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为驱动力、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抓手”,以点带线、以线及面,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全面推进埇桥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广泛利用土地确权和三权分置成果,继续推动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扩大“劝耕贷”、土地流转经营权抵押等金融贷款覆盖面。
推进绿色农业生产。结合农村三大革命,做好垃圾处理和农村环境整治,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彻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创建一批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
规范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整合扶贫项目、资金、贷款发展农业产业、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提升合作社服务能力,提高家庭农产生产能力,规范联合体建设,发掘联合体在种养结合、一二三产融合、三变改革等方面的联结功能,培育一批影响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经营主体。
以项目为王,全力推进园区建设。用工业的思维抓好园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做好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创造良好条件。全力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倾力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补齐短板,促进产业园二产发展。结合十大示范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加强园区规划和引导,打造成乡镇农业的“开发区”。
落实好奖励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向农业投入。落实好现代农业、产业化、特色产业扶贫3项目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对农业基础设施、新型设施装备及农业生产关键环节等方面的投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余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张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8月29日下午,市长杨军轻车简从,不打招呼,进村入户,赴埇桥区北部部分乡镇暗访脱贫攻坚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杨...
宿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