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十多年的搜集、校注、整理,《诗意宿州》这本宿州历代诗词选与读者见面了。
这本诗集选编了从先秦到清末共300多位作者的960多首诗词。近10年间,赵承金先生在编选每一篇作品时,都千方百计力求找出最完整最准确的注释,真可谓不畏艰难、精益求精。因而可以说,这是一本较为全面、完整、准确地记述宿州、描写宿州、吟咏宿州的诗集。
如何有那么多的名家、文人、官宦写出了这么多与宿州有关的诗词名篇?那是因为宿州与隋唐运河的开凿、设州立府的兴地、距离开封之近、漕运繁忙的要冲,加之国度宽松的氛围、以及文人雅士的云集是密不可分的。
先辈文人雅士的这些诗词中,或描绘幽静的景色,反映宁谧的心境;或抒发悲壮的情怀,吟诵拼搏的气魄;或表达浪漫的气息,关爱社会自然的情感;或感悟宇宙的哲理情思,倾诉对生命活力的赞美。编注这些诗词真正使我感受到诗人们既伤感时光,又欣慰收获成果的深沉人生;感受到诗词既渗入社会,又给人们带来的悲天悯人的主观意识;感受到诗人们既高于山又溢于海的无限深情和高尚情操。同时,也使人知晓了许多感人至深又惊心动魄的诗情故事,感知到祖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宿州亦是一片诗意盎然的热土,也更加深深爱上了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
诗,曾经让我们为国家民族的兴亡而慷慨高歌;诗,曾经为我们无所不在的生活而雅致吟唱。
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又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
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诗从我们的生活中渐渐远去了。其实,问题出在我们的心灵上。如果我们现在的眼睛里全是微信,问知全靠电脑,天天找寻的全是商机,心中关切的只是眼前的功利;如果我们的快乐大都从盈利、从物欲、从消费中获得,诗自然与我们无关了。
处在市场经济时代,消费不仅主导市场,也在主导我们。消费方式的变化更影响着每个人,商业文化也把我们商业化、浅薄化。这样,诗的立足之地定会越来越小。
那么,诗需要什么样的生活呢?
这就要弄明白诗的本质。
诗,是精神的。精神愈纯粹,诗愈响亮。
诗,是情感的。情感愈真纯,诗愈打动人。
诗,是敏感的、沉静的、深邃的、唯美的、才情的。
关键的是我们有这样的精神追求吗?
如果有,诗会不请自来。如果我们不需要它,我们一定会失掉与它相关的东西。
那就是精神的纯粹、心境的宁静、生活的韵致,还有对美与才情的崇尚。那么,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变得乏味、平庸、浅薄和枯寂。
有诗和没有诗的生活肯定是不一样的!
英国人安诺德说:“一时代最完美之解释,须向其时之诗中求之,因诗之为物,乃人类心力之精华所构成也。”诚然,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编注好这本诗集的信心。
著名文化学者于丹说得好:“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很多人疑惑,时光走到了今天,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还是奢侈品?可能相比于现在的诸多压力,诗歌变成了一种奢侈品。但是我想,如果我们真的愿意相信诗意是中国人生命中的必需品,我们也许真的可以过得诗意盎然。”
是啊!人在旅途,时光漫漫。而漫漫人生路,如果有心,如果含情,我们就会看到许多意象;如果我们再去寻找,去理解,去品味,就可以把意象酿成诗篇。我们的一生,写在历史上的功业,是一种记载;留在心中的诗意,则是一种永恒。
在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速,生活的节奏越来越紧张的时代里,如何保持住人间的诗意、憧憬和情思,正是我们今日在迈向现代化社会中应值得注意的问题。
愿更多的人读诗、爱诗、写诗,使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情趣充盈心间,精神愈加高远!
新闻推荐
北京城房·清华学府、北京城房·北大学府,7月6日,北京城房在宿州国际大酒店举办了宿州主城区双子案名发布会。与会各界嘉宾...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