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 婷
课堂教学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活动的过程,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显示了教学过程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因而我们把教学既看成一门科学,又堪称一门艺术。美国教育学家盖奇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教学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而是能否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求得对教学有更多的认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呢?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水平,在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2份、4份、8份,在操作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一份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在以上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操作完成填空练习。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讲清单位“1”和自然数“1”的不同之处。在通过“平均分”与“不平均分”的比较,强调“平均分”的意义。通过以上操作、练习、讲解,使学生对“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者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对这一定义有较为深刻、准确的理解。
二、通过知识迁移,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新知识进行类化,使之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灵活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除法、分数、比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分别的概念。通过知识的迁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又使学生并清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异同。根据三者之间的联系,在解这三类应用题时,通过灵活转换,化难为易,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通过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沟通这三类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活动强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有针对性地叫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表现机会。有时还可以采取“先错后纠”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学习。采用“先错后纠”,达到强化重点、难点知识的目的。使用“先错后纠”的方法,一定要在学生对基本概念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不可在刚刚认识时采取,否则会强化错误知识,干扰学生正确知识的接受。可以让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演示操作,座位上的同学当“小裁判”,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达到强化的目的。采取“小竞赛”“抢答赛”的活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达到强化、巩固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交换的活动方式来强化教学。例如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概念、词语、规律等,采取不同的强化刺激,使信息多层次、多渠道的反馈,达到促进学习强化教学的目的。
四、教学方式的变化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存在有相互作用。学生是教学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课堂上师生相互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师应在课堂上不断交换与学生的交流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学习中的问题,以便获得全面的教学信息反馈。随着教育思想的转变,学生会主动地向教师提问,改变了以往“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事事依赖教师的单一的交流方式,这样学生充分体验到正确答案是我们探索出来的“成功感”。在数学课堂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用于学生的个别学习、练习讨论、质疑试验等,以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获取成功的机会。
总之,数学教师应力求在课堂上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要以自己的情感影响学生,以自己的教学设计为学生创造和提供激励学习情趣的条件和机会。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形成,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宿州市第六小学 )
新闻推荐
(上接第1版)稳步提升养老待遇水平。宿州市今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任务人数199.4万,实际完成219万。向符合条件的高龄老年...
宿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