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运行保持在较快增长区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调速不减势,主要指标动态增长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初步核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左右;财政收入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控目标。
(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工业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实施工业经济三年振兴计划,工业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千家。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2家,产值突破130亿元,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4家,产值达到80亿元。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埇桥区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高新区省级信息消费试点深入推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0亿元。金融业平稳较快发展,探索实施商品融资、民生银行互助合作基金等融资新模式,新增存贷比为80.1%。现代农业建设稳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位居全省首位,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发展到112个,土地流转率达到32.3%,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同比增长19%。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丰”。
(三)有效投入持续扩大。重大项目提质提效,重点项目进度实现“双过百”,省“861”行动计划项目和市重点调度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50%、122%。工业项目“百日攻坚”活动顺利推进,冠军建材一期、国口酒业、鸿丰生物等工业项目投产,合百大农产品物流二期等服务业项目竣工。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宿淮铁路客运、徐明高速建成通车,宿淮铁路蒿沟站开工,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宿灵泗、宿萧砀快速通道、国道206改线等项目加快建设,宿州民航机场列入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主城区、砀山、灵璧3座垃圾焚烧发电,埇桥解集光伏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萧县官山、埇桥符离2座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新汴河治理、淮水北调、中小河流治理等农田水利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6亿元。
(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中心城区加快建设,134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入109亿元,大外环等工程进展顺利,宿州大道新汴河大桥、南北环公跨铁立交桥、汴北水厂建成使用。县域经济加速振兴,启动县域城乡建设“555”工程,县级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实施首位产业“3111”工程,各县区、园区首位产业产值增长22.6%,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园区转型取得进展,全市开发区经营总收入540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20亿元,增长25%。
(五)改革开放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全面清理市级行政审批事项,清减率50.6%。出台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办法,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出台市本级预算编制管理办法、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实施办法。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完成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和12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务。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新增企业登记数同比增长150%。市担保公司、农商行改制工作基本完成。农村综合改革稳步开展,推进“人地挂钩”试点,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扎实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全省率先开展种植业保险提标扩面试点。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招商引资精准度和实效性进一步提高,到位内资1350亿元,增长20%;到位外资5.4亿美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
(六)人居生态环境显著提升。城乡环境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新增绿地586万平方米,新建绿道47.7公里,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14.7万亩。首批36个美好乡村省级示范村通过验收,第二批37个示范村建设稳步开展。实施“三线三边”暨农村环境整治,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节能减排深入推进,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问责制,加强新污染源和能源消费源头控制。
(七)社会民生持续进步。民计民生有效改善,33项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累计投入70.6亿元。新建各类保障房3.2万套,建成1.8万套。实施扶贫开发定点帮扶,完成61.3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社会保障日益健全,落实就业帮扶创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启动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大病保险、新农合大病保险。发放城乡低保金4.6亿元,医疗救助38.2万人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市科技馆开工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115个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180所,新建、改扩建附属幼儿园100所。
二、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按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5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如下: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财政收入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和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
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拉动,扩大社会有效需求。发挥好投资关键作用,围绕政策导向,加强工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民生工程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郑徐客运专线、济祁高速、淮水北调等战略性项目,开工钱营孜低热值煤以及生物质能源、风力、光伏等14座电厂项目,争取360个项目列入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年度投资240亿元。发挥好消费基础作用,继续提高职工、居民基础养老金,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新变化,推进信息、住房、节能环保、旅游休闲、文教卫体等重点领域消费,支持民间资本举办养老、健康、医疗等服务机构,多措并举促进大众消费。发挥好出口支撑作用,多渠道、多方式开拓国际市场,扶持实体企业扩大自营进出口,做大做强东大木业、皖神面粉、安特食品等现有骨干企业。
(二)着力抓好产业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工业调优存量和做强增量,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技改步伐,“一企一策”对口帮扶。加快建设欣意电缆、锐富光电等项目,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0户,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60亿元。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积极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推进县级电商服务平台、市高新区电子商务产业园、阿里巴巴产业带等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入开展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稳产增产。支持粮食仓储、“八小水利工程”、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
(三)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城乡发展格局。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力争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安排主城区城建重点工程投资80亿元,加快棚户区和老旧路网改造,完善城市地下管网。实施城市增绿和城区清水工程,新增绿化面积800万平方米。强化县域综合实力,推动“3111”工程,促进制鞋、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生化医药、机械电子等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完成首位产业产值360亿元,工业税收16亿元。推进“555”工程,开展规划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提升县城、重点镇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完善建成村,推进在建村,启动建设2015年重点示范村。实施县乡公路改造150公里、村级公路200公里,实现县区高速公路全覆盖。
(四)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增长和污染物排放总量,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省控目标。探索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污水、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设施建设,强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扎实推进“三线三边”绿化提升,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造林任务11.5万亩。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能源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
(五)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释放制度红利。坚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和落实,抓好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涉企收费清单三项制度运行,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市级公立医院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支持有条件的国企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深入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创新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39%。依法合规、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宅基地管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继续做好“人地挂钩”试点。
(六)着力强化底线民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基本民生,加大财政保障力度,扎实推进33项民生工程。新建保障性安居工程10个,建设保障房2.7万套;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启动泗县光伏扶贫试点,实施以工代赈工程,力争减贫人口8.5万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农村劳动力新转移5.7万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做好稳定物价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新闻推荐
1月7日,泗县公安局山头派出所及时查处一起酒后无理辱骂110接警人员和出警民警的治安案件,有力维护了民警的合法权益。1月5日20时许,辖区山头镇杨...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