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县长沟镇村民王志刚20年前患上了 “强直性脊椎炎”。每次强行起床时,他的下半身左侧总是疼痛刺骨,且脊椎弯成弓形,无法保持直立。
王志刚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艰难地将他兄妹几个养大,在2008年又被查出乳腺癌,母亲生病没钱治,自己又要长期吃药保守治疗,经济负担压得他实在喘不过气。村里了解情况后,于2014年将他们家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有相关惠民政策。
村里给王志刚提供了5万元户贷户用的贷款但攥在手里的钱,怎样才能发挥真正效益?考虑到类似王志刚这样的农户有很多,如何让攥在手里的钱“活”起来,该县开展了就业技能培训,穿针引线,针对贫困户技能需要,合理确定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模式,有针对性地办好田间课堂、农闲课堂、实践课堂、电商课堂“四大课堂”,扎实推进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为每个贫困家庭中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劳动力提供就业创业、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培训等免费服务,使其尽快实现就业创业。王志刚、残疾姐妹仇玉静、仇玉娣就是技能培训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王志刚在培训期间对制作香油比较感兴趣,通过培训学会了香油压榨技术,创立“永约”香油品牌,月增收2000元左右。仇玉静、仇玉娣姐妹俩10多岁因肌营养不良症导致下肢残疾,通过技能培训学会了婚纱摄影做后期修图技能,每天都能接到订单,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
近年来,泗县药物布鞋走红市场,为了满足制鞋企业的用工需要,同时帮助贫困人口脱贫,泗县政府部门积极牵线搭桥,帮助企业与贫困户对接,为使“鞋底扶贫”取得实效,企业安排技术员驻村教学,通过技术指导,平均每户每天可纳鞋底5双,每天足不出户即可收益90元,部分熟练的贫困户每天可纳鞋底近10双,直接收益180元。企业将打好针孔的鞋底送到贫困户手中,贫困户纳好后再由企业统一收购。
据泗县天和鞋服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李丹凤介绍,他们已与20多个贫困村签约,带动了400户贫困户参与草药布鞋手工制作。胡昌霞说:“我们纳一双可以得18块钱,一天可以纳6-10双,家里的负担轻了很多。”张美英是大路口乡和平村的贫困户,10年前爱人不幸遭遇车祸去世,一家人过得异常艰难,由于不能外出打工,她开始学习制作布鞋,每月有近2000元收入。大庄镇曙光村青年张晓军因驾驶农机侧翻,导致下半身瘫痪,天和鞋服上门教授他纳鞋底的技术,而且特别将每双鞋的报酬提高到23元。“通过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我再也不是政府和亲人的累赘。”张晓军说,“自己不仅通过劳动实现了脱贫,更重要的是重树了生活信心。”
目前,安徽天和鞋服公司在瓦坊乡王集村、黑塔镇韩徐村等20多个扶贫工厂(车间)设置传统布鞋生产扶贫点,安置贫困户就业400余人。企业向贫困户提供纳底所需的材料,并以21元/双的价格回收鞋底,其中18元直接支付给贫困户,2元用作全村扶贫兜底资金,1元用作村民委员会运作资金。泗县的手工纳鞋底扶贫项目已经逐步在全县贫困村推开,贫困人口正用灵巧的双手编织出生活的幸福与甜蜜,走上脱贫致富路。
今年以来,泗县通过“一手抓培训、一手抓就业”,出实招,用真功,扎实推进技能脱贫培训,开展“培训1人、就业1人、脱贫1户”的就业扶贫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接受1次以上技能培训,学会至少1项实用技能,实现1人长期就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就业扶持”加快了贫困户脱贫步伐,让传统手艺插上“金翅膀”,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单珊 王其林
新闻推荐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姗姗来临,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这次是在上海儿子家,祖孙三代在一起过的。听到孙女那一声声甜甜的“爷爷奶...
泗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