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广阔
公布受资助的贫困学生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这原本是一件好事。可是宿州市萧县扶贫办最近在网上公布一些贫困生信息,却让被公布的贫困生直呼“接受不了”。原来,他们不仅公布了学生的身份信息,还将学生父母的姓名、银行卡号甚至是手机号码一同晒出来了。(9月16日《桂林晚报》)
把受资助的贫困生名单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可以体现捐助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资助的公平公正,保证有限的捐助款能够真正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说,政府部门把贫困学生名单公布出来,是应有之义,值得肯定。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虽然贫困不是这些孩子造成的,更不是他们的错,但对于这些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这种因为贫困而产生的羞耻心理,有了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这种心理和意识之下,他们往往不愿意让外界知道自己家庭的贫困境地,不愿意自己和家人因为贫困而遭遇外界或同情,或可怜的异样目光。
但是当地扶贫办在这份公示名单上,不但把他们的姓名,学校等基本信息都公之于众,而且连带着把他们的家庭住址,手机号码,父母姓名也一并公布了出来。虽然说公布的信息越详细,就越有利于社会监督的实现,但是公布的信息越详细,对这些贫困生造成的困扰和伤害也就越大。
从某种角度说,“贫困”也是一种需要保护的个人隐私,如果当事人不愿意让外界知道自己的这一隐私,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他的选择。对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而言,如何在接受社会监督和保护当事人隐私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就成了一件很考验工作智慧的事情。换言之,你可以采取办法让受资助的学生接受社会监督,但同时也应该照顾到这些贫困学生的隐私,照顾到他们的真实感受。
百姓 视角
新闻推荐
9年间受贿109起 共计人民币2000余万元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