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萧县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城乡困难群众“救急难”工作试点,通过做好各项制度和救助资源的衔接配合,补短板、托底线,使困难群众“求助有门”。
建立“救急难”服务网络。该县以现有乡镇政府政务服务中心为平台,抽调民政、卫生、教育等人员,设立乡镇社会救助服务站,负责本乡镇社会救助工作的综合协调、政策咨询、业务统筹、督查指导、事务受理、信息平台的建设管理等工作,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求助有门”。建立社会救助网络信息平台,实行县、乡镇、村(社区)三级联网,救助信息三级共享,形成横向互联、纵向互通的社会救助网络平台。
健全“救急难”服务制度。推行“首问负责制”和“转介”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及分办、转办流程和办理时限,建立化解急难问题的“绿色通道”。首次接到急难对象诉求的部门或单位为责任部门,负责协调监督办理结果,对推诿扯皮者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夯实“救急难”服务基础。建立通报、督办、核查和奖惩等制度,强化社会救助机构建设,加强乡镇、村(居)工作力量,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按照“分级实施、各负其责、上下配合、相互协调”的要求,加强工作配合,注重工作联动,努力形成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强大合力。
(张良 林涛)
新闻推荐
今年,全市630万亩小麦获得大丰收,小麦平均单产突破460公斤,小麦总产再创历史新高,有望达到29.2亿公斤。午收期间,全市万名各级干部吃住在乡村,活跃于田间地头,帮助群众开展...
萧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