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6年12月5日起,国际志愿者日已经走过了第29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志愿服务组织已达到12.9万个,常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已达6500多万人。在此背景下,宿州市的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健全,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有注册志愿者近19万人,并产生了诸如宿州爱心志愿者协会、萧县“天狼”救援队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志愿者组织。
志愿者队伍之所以形成影响力并日益壮大,在于志愿者精神中天然具备的无私性和利他性,即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在一个慈善事业发达的社会中,具备这样一种精神不但是少数困难群体的内心渴求,也是一般公民普遍存有的人文关怀,更是根植于公民内心深处的一种道德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志愿者精神是测量一个社会冷暖度的“计量表”,身处其中的每一个公民都是小小的刻度。只有心存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培育并践行志愿者精神,才能增加社会温暖指数。
培育并践行志愿者精神,需要良好的环境作先导。志愿者精神带有的无私性与利他性,同当前少数人扭曲的利益观、金钱观形成明显冲突,难免会遭遇各种潜在的冷嘲热讽。一旦这种风气横行,便会极大削减志愿者的积极性,甚至产生挫败感。这就需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客观看待志愿服务带来的社会价值,公正评价志愿者在社会中发挥的示范作用。增加潜在志愿者加入服务队伍的信心,保障志愿服务良性运转。
培育并践行志愿者精神,需要完善的制度作保障。志愿者本身具备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它带有很强的社会活跃度,必须从志愿者、志愿者组织和服务对象三方入手,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此保障志愿者在进行服务时,免受可能带来的意外伤害,维护好其自身合法权益。同时,也促使志愿者在制度的约束下,规范自身行为,切实为服务对象提供雪中送炭般的关怀。
培育并践行志愿者精神,需要系统的培训作补充。志愿服务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动,涉及的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多。对于有意愿在交通、医疗等专业领域里从事服务的志愿者,很可能会因为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产生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借助志愿者专业组织平台,邀请专人做好入门培训、岗位培训、骨干培训不但对提升服务实效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调动志愿者发挥各自专业特长,更好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新闻推荐
今年10月20日这一天,对萧县祖楼镇王楼村的村民们来说,是一个值得庆贺和铭记的日子,因为一条路的如期竣工让村民们多年的期盼终于成为现实。“现在...
萧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